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7994597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案例评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其它学科类评比克和千克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内容。(克和千克)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表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能够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协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问题,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理解,所以克和千克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

2、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2、水平目标: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及相互合作学习的水平,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6台天平 、6台盘秤、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在生活情境中探索(讲、听、看、想)1、师:上周星期天,同学们跟家长去超市购物品吗?同时收集调查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吗?我们现在就来交流一下

3、。生1:一袋大米25千克。生2:一袋茶叶450克。生3:一根火腿肠是45克。生4:妈妈买一袋苹果4千克。生5:一盒牙膏30克。生6:一把面条500克或1000克。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生1: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板书课题:克和千克)3、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能够用什么方法?生:能够用秤来称。师:我们一起来理解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电子秤。生2:我妈妈卖米用的是磅秤。生3:药店用天平来称药材。生4:我

4、和妈妈去买菜时,见过盘秤、台秤。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呀!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看、讲、听、想、动)1、克的理解。(看、讲、听、想、动)(1)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问: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有的说想、有的说2分硬币重1克或2克。)(2)师:那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盘秤、天平。(3)师指出:2分硬币比较小,用天平来称较准确。(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好的天平,指针指着标尺的中间,说明天平两边一样重。师:用天平称物品时要用砝码,砝码上面有一个字母g,它表示克。这是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现在我们来称2分硬币的重量,把2

5、分硬币放在天平的左盘,2克砝码放在右盘,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天平歪了。师再用镊子夹一颗有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换下2克的砝码,同学们又发现了什么?生回答:天平两边平衡了。师问:这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枚2分硬币重1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感受一下好吗?小组同学相互传递,掂一掂2分硬币的重量。(5)谁能说出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生1:1颗小扣子。生2:2粒黄豆。生3:1个小发夹生4:1枚1角硬币。师: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同学们桌上都有数学书、铅笔、文具盒,大家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小组同学合作用天平称一称。【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

6、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克并建立了1克的概念。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2、千克的理解。(讲、听、看、做、动)(1)师: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盐,掂一掂、估一估1袋盐有多重?(2)生1:300克。生2:350克。生3:400克。生4:450克。生5:500克。生6:1000克。(3)师:到底是多少克?我们一起来看质量标注:500克或400克。如果一袋盐重500克,那么两袋盐有多重?(4)生:1000克。(板书:1000克)师:小组同学相互传递、掂一掂1000克的盐。同学们,如果我们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生:不行,重了。师

7、:今天我们还带来了盘秤,每个小组桌上都有1台盘秤,同学们先看秤的0刻度下标有字母kg,表示千克。没放东西时,指针指对数字几?现在我们把这2袋盐放在盘子称一称,看有多重? 小组同学合作称一称。生:1千克。(板书:1千克)(5)一样的2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来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站起来说:1000克等于1千克。(6)师:对!1000个1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1000克)学生齐读: 1千克 = 1000克(7)师:同学们,从你们现有的物品中用盘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小组同学相互传递,先掂一掂本组称得的1千克的物品、再掂一掂别组称得的1千

8、克的物品。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1千克的东西比1克重。生2:都重1千克,有的东西多一些,有的少一些。生3:它们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都一样重。师:为什么呢?全班学生齐答: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真聪明!(8)师:谁能举出生活中重1千克的物品。生1:1袋洗衣粉重1千克。生2:6个苹果重1千克。生3:1把面条重1千克。师:同学们真棒!知道了1千克、1克有多重。【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并通过计算及称一称两种方法,知道了1千克= 1000克。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三、知识延伸(讲、听、看

9、)1、(课件出示)1千克=1公斤,1斤=500克。2、平时我们常用质量单位有哪些?(课件出示)吨、千克(公斤)、克、斤、两。斤和两是市制质量单位,现在我们通常用国际质量单位:、吨、千克(公斤)、克。吨这个质量单位以后我们学习。【设计意图】: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四、巩固练习。(看、想、讲、听、做)1、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填上合适的单位。【设计意图】:本题练习是检查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理解,即是否能正确运用。2、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填、。【设计意图】: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综合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课件出示:笑笑写给外公的一封信

10、,师生一起读。外公: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健康,体重是30克,每天早上能吃50千克的鸡蛋2个,120克的光明牛奶一盒;中午可以吃1碗10千克的米饭;晚上吃得更多了,我和爸爸、妈妈3人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笑了?谁能改错?【设计意图】:通过改错练习,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知识的灵活应用。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乐趣中升华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四、全课总结。(想、讲、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梳理,总结自己的收获。五、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质量单位) g kg 1千克 = 1000克 较轻克 1枚2分硬币重1克 较重千克

11、 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六、评析。在这节课中,以学生调查的信息出发,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一、知识性。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能力目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体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2、教学重点:(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

12、克。3、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二、个性。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张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建立了1千克、1克的质量观念,明确关系:1千克=1000克。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体验空间,学生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东西,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三、创造性。1、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认识,形成千克和克换算关系。2、质量单位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3、练习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五、能动。学生从课始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达到了乐以导激情。从课始的说课中的掂、猜、称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分享了成功的乐趣。 六、主动。1、方法引领。展示用秤称东西,使学生知道了称东西的方法,建立了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明确1千克=1000克。2、放主动权。以小组同学称一称、相互传递掂一掂,形成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邮政编码:546200 手机号码:13768955829 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