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7982103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省文物考古工作的资料整理,地处祖国东南部,有长江、淮河、三大水系之利,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古代文化灿烂多姿。建国以来,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文物普查,调查、开掘和研究古遗址、遗迹等,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成果。一、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考古曾经一直是个空白,80年代以来才有相关考古发现 注:1954年6月泗洪县原属XX省,1955年划入XX省下草湾发现一段股骨化石,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和县人、“巢县人,以及水旧石器地点群和之后陆续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遗址等,丰富了旧石器文化研究容。尤其是繁昌人字洞化石和石器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繁昌人字洞人字洞位于省繁昌县西南约10公里的村镇

2、西北2公里癞痢南坡上。人字洞并非洞穴而是裂隙,出土大量动物化石、石器、骨器等。通过动物群的分析,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年代大约为距今200到240万年。1998年开掘出土的石质品575件,分三大类: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铁矿石。石器多为刮削器,也有雕刻器等。修理石器均用捶击法,修理粗糙。同年开掘中还发现2件有加工痕迹的打制骨器。繁昌人字洞发现的化石,时代早,个体多,并伴有石器和骨器共存,材料丰富,在长江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对寻找中国境早期人类活动的线索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此地发现的石器和骨器是否为人工制品还存在争议,对于年代问题也尚无定论。和县直立人和县人化石出土于省和县店镇汪家

3、山北坡的龙潭洞,该洞发现于1973年,1980年7月在洞堆积中发现一颗人牙化石,同年1011月正式开掘中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头盖骨、一块左下颌骨和3枚零星牙齿化石。次年又发现5枚人牙化石、额骨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另外,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一些骨、角制品和烧骨碎片。和县人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化石等局部的形态,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较猿人进步,是一种进步类型的直立人。通过共存的动物群性质判断,和县人所处的地质时代应属中更新世,铀系法结合比照分析,其年代距今约2428万年。巢县智人巢县银山早期智人遗址,1982年和1983年先后经过了两次开掘,获人类化石6件、动物化石20余种。巢县人枕骨化石具有早期

4、智人典型形态特征,与人、和县人有明显区别,应归属于早期智人,年代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省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水、长江沿岸及皖河等流域或地区。石器多出土于河流二、三级阶地,埋藏于网纹红土层中,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或偏晚。水旧石器地点群南部水两岸二级阶地的红色网纹土中,发现12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地点,包括宁国河沥溪镇、宣州市的山、向阳、敬亭、双河、家埠等地。其中以宣州山旧石器地点最为典型,该遗址1988年1992年开掘,出土700余件石制品,类型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镐等。地层堆积分两层,上层为下蜀黄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或中期,

5、下层为网纹红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1997年,宁国毛竹山遗址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露天生活遗迹,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年代大于40万年。此类遗迹在国尚属罕见,其可能是早期的露天营地或石器制造场,对研究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和皖河流域出土的石制品,与水流域的石器总体特征上接近,属于砾石工业类型,应归于中国南方主工业区。1990年,庐江、枞阳两县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采集19件石制品。标本出自当地几条长江支流的第二级阶地上,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制品面貌与本省的水、的潦河、的沅水和澧水等处旧石器文化相似。此外,怀宁腊树、潜山岭等地,发现小石器,有石片、石核、刮削器等,时代为旧石器

6、时代晚期。此类石器组合的性质属石片工业类型,接近北方主工业区的特点。二、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各地均有发现,分布较广,其中江淮地区分布较为密集。据有关资料统计,境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300余处,已经开掘的有30多处,比拟典型的有潜山薛家岗和天宁寨、宿松黄鳝嘴、望江汪洋庙、太湖王家墩、怀宁黄龙、夫子城、含山大城墩及凌家滩、肥西古埂、王大岗、霍邱红墩寺、双墩、定远侯家寨、怀远双古堆、宿县芦城子、肖县花甲寺、亳县富庄、临泉冢、蒙城尉迟寺、歙县新州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的石、骨、玉等器。这批遗址的开掘,初步提醒了江淮地区原始文化的涵,为研究地区原始文化的谱系及其关系奠定了根底。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

7、分布于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以北地区,皖河流域是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经开掘的遗址有潜山薛家岗,还有潜山天宁寨,望江汪洋庙、黄家堰,太湖王家墩,怀宁黄龙,夫子城,岳西祠堂岗等。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的河镇乡永岗。1978年发现,先后经过5次开掘。开掘出房基、灰坑和墓葬100余座,出土新石器时期早、中、晚文化层,殷商文化层和唐宋文化层的各类文物30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分4期,第一期和第四期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较少,二、三期文化遗存比拟丰富,为该文化主体。第一期文化遗存只在薛家岗遗址下层发现,以夹砂红为主,泥质较少,泥条盘筑,胎厚,质松,火候低,吸水性较强。主要器形有罐形鼎、侈口束

8、颈圜底釜、腰沿釜、甑、尖底器和圈足器。二期文化遗存包括薛家岗二期、天宁寨早期、望江黄家堰早期和汪洋庙下文化层等。石器有穿孔石铲、石锛、石凿、石球;玉器有玉璜和挂饰;器以夹砂灰黑为主,夹砂红褐和泥质黑次之,有少量黑皮。手制,慢轮修整,素面为主,纹饰有凹弦纹、刻画纹、网纹和戳印圆点纹等。常见器形有鼎、豆、壶、罐、碗等,其中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三足带把罐、壶等最具特征性。第三期文化遗存包括薛家岗三期、天宁寨上层黄家堰晚期和汪洋庙上层等。石器大多通体精磨,刃部锋利,穿孔技术较进步,有两面对钻和单面钻两种。器形有石铲、石钺、石刀、石锛、石凿、石簇等。器以夹砂灰黑和泥质灰为主,其次是泥质黑皮和夹砂红。

9、均手制,轮修普遍。多素面,纹饰有刻画纹、弦纹、波浪纹、组合三角压印纹、穿插压印纹、圆形镂孔和三角镂孔等。主要有鼎、罐、甑、豆、壶、盆、碗、器盖等,其中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复合式甑、三足带把罐、敛口盘形豆、高颈圈足壶等为代表性器物。此外,空心球也是颇具特征的器物。第四期文化遗存只发现于薛家岗遗址,出土器物很少,只有几件残破的夹砂鼎、鬶形器、泥质黑高柄杯等。薛家岗文化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其文化涵,既受到来自东部的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来自东北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和来自西部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当然,薛家岗文化同时也影响了领近的诸文化,这是一个相

10、互影响的过程。古埂文化古埂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以西、大别山以北的淮河以南地区,已开掘的遗址有肥西县古埂、王大岗等。早期文化遗存,器以红为主,其次是灰和黑。以夹砂粗为主,泥质次之。均手制,器表经磨光。多素面,其它有戳印纹、刻画纹、弦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器型主要有鼎、豆、壶、罐、尊、甑、杯等。质生产工具有网坠和弹丸。石器较少,仅发现少量石斧和砾石。古埂遗址还发现残房基2座,且有铺垫红烧土现象。晚期文化遗存,器仍以红为主,黑灰次之,夹砂为主,泥质次之。纹饰以篮纹为多,其次为弦纹、方格纹、绳纹、划纹和附加堆纹。手制,局部器底有轮旋痕迹。主要器型有鼎、豆、鬶、罐、甑、钵、盆、盉、碗等。质工具有纺轮、弹丸

11、等。石器磨制精细,刃部锋利,器型有石铲、石刀、石簇等。古埂文化早、晚期遗存之间可能有缺环。凌家滩文化遗存凌家滩遗址位于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村,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流域。遗址发现于1985年,后经过屡次开掘。整个遗址包括居住区、墓地和祭坛等局部。凌家滩文化遗存可分为第一期文化下层文化和第二期文化上层文化。第一期文化,器以夹砂红为主,胎质疏松,火候较低。多素面,常见弦纹和镂孔。器形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主,主要有鼎、豆、壶、罐等,以长扁足的盆形鼎、粗柄大长方形镂空豆、高颈折腹壶、短颈圈足簋等颇具特征。石器磨制精致,以斧、钺、铲、锛、凿等最具特征。玉器多为墓葬随葬品,数量多,品种丰富,造

12、型奇特,玉质精巧,纹饰神秘。大多为礼器和装饰品,主要有钺、斧、戈、璧、玦、璜、环、镯、管、龙、鹰等。第二期文化,器以泥质灰为主,胎质坚硬。以刻画菱格纹和镂孔为主,素面和弦纹减少。圈足器数量增多。常见鼎、豆、盘和器盖等,以侈口浅盘高足鼎、敛口粗矮圈足豆、敛口浅盘竹节纹喇叭圈足豆、敛口深腹高圈足豆等最具特征。玉石器制作水平与第一期差异不大,常见有玉钺、玉玦、玉璜、玉人、玛瑙斧、石斧、石钺、石锛、石璧等。凌家滩祭祀遗存包括祭坛、祭祀坑、积石圈和红烧土遗迹。祭坛呈不规那么圆角方形,面积为600多平方米,位于凌家滩墓地中心最高处,祭坛分三层,可能为两次筑成。第一层外表有3处祭祀坑和4处积石圈。祭祀坑均为

13、长方形,积石圈近似圆形或长方形。红烧土遗迹位于祭坛东南角外,现存面积约40平方米,可能是祭祀或埋葬时的用火痕迹。凌家滩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墓葬根本排列有序,大墓根本分布在祭坛南侧,墓地的南部边缘,呈东西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大墓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多属礼器;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在祭坛西部,以随葬石器为主,玉器、器次之。从整个墓地墓葬排列和随葬品数量与性质来看,墓主身份、地位已有明显差异。侯家寨文化侯家寨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江淮中部地区,其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址除省定远县七里塘乡侯家寨外,还有市北郊吴郢乡双墩。该文化分两期,属于第一期的主要有定远侯家寨3、4层和双墩遗址晚期文化遗存。器皆夹

14、砂,色主要为红,均手制,器壁厚重粗糙,以素面为主,少数饰附加堆纹、指甲纹和乳丁纹等。流行平底器、矮圈足器,器型有釜、支架、圈足钵、带把鼎、豆、盂形器、纺轮、弹丸、器盖等,此外还有一些塑。有些器上发现有刻画符号,刻画部位主要在器的口沿和底部。玉石器出土数量很少,石器主要有锛、臼、弹丸等,玉器仅玉璜1件。骨角器较多,器形有骨锥、骨针,鹿角勾形器、尖状器。加工后磨光,制作精致。骨样品14C测定经树轮校正,距今年代超过7000年。侯家寨二期文化遗存以侯家寨遗址第二文化层为代表。发现残房基3处,居住面遭破坏,整体布局不清楚。器以夹砂为主,泥制较少。红褐为主,灰黑较少。皆手制,多素面,纹饰有弦纹、指甲纹、

15、刻画纹、附加堆纹、镂孔和彩绘。彩绘均为泥制,制作精细。三足器、平底器和圈足器都较多,盛行鋬手和器耳。常见器形有鼎、甑、钵、豆、壶、罐、盂形器、勺、纺轮等。玉石器数量较少,且器形较小,制作粗糙,磨制不精。石器主要是锛,玉器仅玉璜一种。禹墟遗址禹墟遗址位于省市西郊涡河、淮河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为传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发生地。2007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场对禹墟展开挖掘工作。目前考古挖掘工作已进入关键期,已发现的夯土层和龙山文化时期片证实禹墟为早期龙山文化遗址,并初步勘探出整个遗址区规模约有50万平方米。三、 夏商周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在发现的还不多,主要有寿县斗鸡台、青莲寺

16、,含山大城墩,肥东吴大墩,霍邱红墩寺及潜山薛家岗H25等。其中斗鸡台遗址涵比拟丰富,可作为本区的典型遗址。寿县斗鸡台遗址1982年试掘,涵丰富,可作为江淮地区夏文化遗存代表。出土遗物有器、石器和卜骨等,未发现青铜器。器数量最多,特征明显,多夹砂黑灰和夹砂褐,素面为主,绳纹较多,有少量方格纹、篮纹、箍状附加堆纹等。主要器类有鼎、豆、盆、瓮、缸、罐等,器型有锥足盆形鼎、侧扁足罐形鼎、单把鼎、花边罐、平沿罐、鸡冠耳盆、细柄浅盘豆等,侧扁足鼎较多,为主要炊器。石器种类较少,有单孔斧、锛和簇等。出土的卜骨,占卜方式与二里头相似,都只灼不钻。此外还屡次发现谈炭化稻谷和稻谷壳。木炭标本经14C测定为距今3885100年,正好在夏代的纪年围。含山大城墩遗址在含山县城西北15公里。1979198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