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96144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农村土地流转的政府干预与创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基于农村土地流转下政府干预与创新的研究1、选题目的、意义。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分为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农民承包土地的流转。基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少学者认为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土地产权的界定与交换过程,是导致土地产权失灵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能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促进土地流转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通过私人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愿转让,来实现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但是。农村土地的稀缺性决定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是依法发布政府指导价,更可以采取直接定价方式,这样的政府干预具有合法性?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既具有宪法基础,也具有经济法

2、的法理基础,但是政府干预也有边界,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土地流转现状研究方面: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2013年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扩大到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全国承包

3、耕地流转比例提高幅度逐年扩大;农村土地流转出现新趋势,例如工商企业直接租赁农户承包地的比例不高,但流转面积增长的速度却很快,2012年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比上年增长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长了40。流转形式中,转包占52.89,出租占25.69,转让占4.54,互换占4.39,股份合作占5.42,其他占7.07。2.在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关系方面: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分为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和农民承包土地的流转。其主要日的是土地得以集中经营,规模壮大,资源得以节约,农业高新技术得以普及,农民收益得到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得以发展。但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能

4、用政府干预代替市场机制。促进土地流转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培育土地使用权市场,通过私人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愿转让,来实现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的稀缺性决定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布政府指导价,更可以采取直接定价方式,这样的政府于预具有合法性。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和政府干预之问的火系,探讨两者之间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3.政府调节理论研究方面:依据政府干预(调节)理论,有学者提出具有中闰特色的政府规制理论框架,该学说不同于西方学者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也迥异于国内现行政府干预理论。其中行政规制理论、社会规制理论和经济法规制理论成为其三大支撑。根据该

5、理论,我国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规制应该属于经济法的规制。王增龙(2014)认为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城市利益可能侵犯农民利益的有效制衡。在法律上,农村土地属村民集体所有,国家征用农村土地必须给予农民适当经济补偿,并担负起为失地农民安排未来生活的责任。这个责任公司不会承担,不会比国家更有承担能力。公司有解散的可能,但国家“跑”不掉,无法生存的失地农民至少还有“找补”的对象。黄玉(2015)认为政府干预是政府对乡村自然和历史差异的有效承认。我国地理环境从河流到山川呈多样化特点,历史变迁频繁,农村人地之比差异巨大,不同的集体生产力导致土地收益大不相同。正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各地农户的承包地

6、面积才可以有因地制宜的差异和弹性。正因为因地制宜,才在村民们认可的土地流转的公平条件下出现了承包专业户,政府的因势利导就显得很有必要。总之,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其中主要集中以上三个方面,在新时期我国的土地流转现状有了新的发展,对于政府的创新干预的研究还属于较为前沿的研究,本文针对此进行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本文的研究内容:首先对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进行研究,主要从农村土地流转概述、政府干预概述、两者的相关性探析三方面进行;其次对政府干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分析,主要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产生机制、农村土地流转中的

7、政府干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失范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失范危害四方面进行;然后是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优化的创新研究,主要从提升政府干预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增强政府干预在土地流转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创新规范与引导农村流转机制改革;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1.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相关性研究; 2.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干预的现状调查分析; 3.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失范分析; 4.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优化的创新分析。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将一个经济问题按照其所作用的各个层

8、面进行分析的方法。 每个层面所考虑的范围是不同的,层次分析法本身就是对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更加层次化和系统化,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问题。(2)调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进行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对样本进行选择,然后对样本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为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影响问题提供依据。(3)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课题的范围对搜集的研究文献进行筛选,按照自己的研究选题找出更加有价值的研究文献。文献法的主要目的是辅

9、助完成研究,文献法的主要手段是对各种文献进行搜集,以及对搜集文献进行筛选。本文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相关文献,以及相关文献,这些文献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本文的研究和写作做出了重大的指导和启发。(4)访谈法.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访谈法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的特点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是采用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条件:(1)进行了丰富的文献搜集,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运行进行了详

10、细的调查,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实践调查基础;(3)笔者丰富的学术研究经历,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学术能力基础。可能存在的问题:(1)对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现状研究不够全面;(2)对于政府干预的创新措施研究因笔者能力所限不够全面。6、预期的结果。本文的预期结果是:1.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详细论述与相关性明确分析2.政府干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行为的调查分析3.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优化的创新研究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1. 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阶段 2016.11.152016.12.012. 拟写开题报告阶段 2016.12.012017.01.103. 撰写成文阶段 2017.01.112018.

11、03.014. 论文修改定稿阶段 2018.03.022018.05.105. 论文答辩阶段 2018.05.112018.05.23 8、论文提纲参考文献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二)研究现状(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1.研究的主要内容2.研究的思路(四)研究创新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政府干预的概述(一)农村土地流转概述(二)政府干预概述(三)两者的相关性探析三、政府干预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分析(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产生机制(二)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政府干预行为1.我国政府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2.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机构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管理(三)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失范分析四、农村

12、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的失范危害(一)政府干预过度频繁,使得土地使用权的界定不清晰(二)土地使用权在政府的干预下,流转形式不科学、不规范(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政策不够完善(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流程不规范四、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干预优化的创新研究(一)提升政府干预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二)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三)增强政府干预在土地流转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四)创新规范与引导农村流转机制改革五、总结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是否同意开题导师签字:年 月 日参加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姓 名职 称工 作 单 位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开题通过,同意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 开题未通过( )组长签名:年 月 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