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7892372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日诵第三十七讲—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李祖文2013-6-14主讲人简介:李祖文,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语文科组长,深圳市福田区陈金才名师工作室二期成员;深圳市福田区姚晓英语文特色工作室主持人助手;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读书坊特邀读书老师;广东南方阅读研究院分级阅读指导研究所讲师;深圳市新课标培训助学导师;全国首届班级读书会骨干培训班学员,全国第六届班级读书会辅导师,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儿童阅读千岛湖研习营主讲专家。2012年全国首届小学语文体验式研习营主讲专家。一直潜心儿童阅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曾受邀在全国多个省市现场授课及讲座;2012年成为深圳儿童福利会专家讲师,多次做儿童阅读的公益讲座关于小学

2、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好,各位老师,那我们开始吧!我本来就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语文一线老师,今天晚上能够有机会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实在是感觉非常幸福的事情。金铭兄昨天跟我约的时候,让我跟大家聊聊,我想来想去,到底聊什么好呢?后来想想还是聊聊我最近几年做的事情。望我只是抛砖引玉。今天晚上跟大家聊的是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个选题,其实不是我自己的选题,这是今年年初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计划的选题。我很“幸运”地被确定为这个选题的主讲人,其实我们各位天天在做这个事情。因为这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这个方面的东西,当我接到这个邀请的时候,当我梳理我这几年的研究资料的时候,我突然感觉,

3、我对这个方面完全陌生了。今天晚上呢,我就着我的一些研究资料,结合我自己的阅读教室,谈谈我对这个方面的一些想法。习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大家可以注意看看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其实这两个定义很容易查到,也可以很容易百度到,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中国大陆201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惯”的定义。下面我会通过剪切我的PPT的形式让大家来看看透过几张图片,大家看看,四个学段中,我们对于“习惯”的要求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课标中的要求如何呢?个人觉得:1.要求不够细致,没有递进;2.要求过

4、于简单,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日本在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生存能力”养成概念,构成此主题的面向有“确实的学力”、“丰富的人性”、“健全的体魄”三个方面。而“确实的学力”的组织要素包含“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与兴趣”。具体而言,生存能力就是学童自我发现课题、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学习、自我解决的能力,除了强调学童自主自律的学习之外,也期待能与他人协调与合作,藉此培养丰富的人性。并在实施细则中提到要将“培养学习习惯”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这里,我们稍微慢一点,大家可以仔细看看,这里我稍微多说两句:日本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是现任首相安

5、倍晋三在第一次做首相的时候,让自己的私人幕僚机构制定的。这里,特别提示注意“自我发现课题、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学习、自我解决”,这五个“自我”又体现什么?这五个“自我”是不是可以在某个程度上说是“习惯”。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台湾的。【中国台湾九年一贯“国语文领域”课程纲要】(我们叫新课标,台湾叫九年一贯“国语文领域”课程纲要)纲要说明应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甲)良好阅读习惯、思考的习惯,提出自己意见或想法的习惯。(乙)使用字典的习惯。(丙)养成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并写下重点的习惯。(戊)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己)养成书写正确、迅速、保持整洁与追求美观的习惯。(庚)养

6、成正确的使用和保管写字工具。(辛)养成安静、仔细聆听的习惯,学会使用语言的礼貌;能养成随时乐于聆听不同媒材的习惯。(壬)能边聆听、边思考;先想后说的说话习惯。(癸)养成说话负责的态度。我特别给各位3分钟的时间来仔细看看,大家可以相互对比一下三个关于“习惯”的定义,这里我很想听听各位的想法。浙江金华杨轶闳:台湾的更具体可操作点。广东东莞王娟:台湾的指向性更为明确具体。浙江金华杨轶闳:日本的侧重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广东东莞王娟:日本的应该算是能力的形成。山东滕州陈敏:日本的更注重学习与生活、社会接轨。贵州黔西南陆丽:纲要很直接,而新课标给人的感觉是深不见底,多数学生到小学毕业都没有养成这些习惯。

7、广东广州杨娜:特别欣赏最后一条,对教师本人的要求也不低。其实,最后四条,也可以说是社会共识。山东滕州陈敏:台湾的习惯很具体。其实台湾特别在纲要中提到:养成学习习惯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又可直接转化为外显能力。大家要注意这句话:直接转化为外显能力。在仔细研究了三个关于习惯的资料后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及一切能力都是一种习惯,都需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反过来说,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自动行为模式,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动行为模式,是一种能力。通过对比,我们不得不说,我们都认为习惯好重要,但是我们总是笼统地说,我们总是糊涂地做,我们云里来雾里去。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我们总是岿然不动!特别提醒

8、各位注意: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自动行为模式,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动行为模式,是一种能力。因为是群聊,所以不方便放一段视频给各位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个叫你知道吗的视频,你就可以发现,这个世界的变化已经很大,已经不是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孩子是面向未来的,他们要生活在未来,那我们的习惯这么多年一直不变,这是否合适?我曾经搜索了大陆的无数的专家与老师关于语文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讲座、论文以及观点等等,我发现,大家都认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无外乎是以下几条:1提前预习的习惯。2细心观察的习惯。3勤于动笔的习惯。4质疑发问的习惯。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6背诵的习惯。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9、9广泛阅读的习惯。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我们小时候是这样,现在成为了老师,还是这样几条,但是社会改变了,这些真的就是作为“未来”的孩子所需要的吗?所以,当时我研究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我们总是岿然不动!当我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的时候,我个人觉得以下几个习惯对于孩子更重要(我没有否定上面的习惯不重要,只是更重要)1.“学习”的习惯2.倾听与专注的习惯3.提问的习惯4.讨论与分享的习惯5.演奏书籍的习惯6.辨析的习惯7.梳理的习惯因为时间的缘故,也因为群聊的缘故,我今天晚上就着第一点,关于“学习”习惯展开来讲。此“学习”非常态学习的概念。学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

10、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典】王美青老师是知道“演奏书籍”概念的。关于“学习”的定义: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它是作为一种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日本佐藤学)大家要注意这两个概念的变化。我简单举一个例子,目前对于学习的定义的三个层面中,作为未来的孩子而言,或者说对于我们大陆的孩子而言,最缺乏的是向同伴学习。我们可以从无数的课堂中发现,同学发言的时候,无数的孩子是望着,听着。

11、但是很少有孩子去思考:我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讨论分享的时候,各讲各的,别人发言的时候,于己无关。但是,当孩子走向社会的时候,特别是各位身边有新晋的同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老师角色了,只有同事同伴角色了。可是我们的这些孩子走向社会,似乎都还在等着某人来指挥自己,来教自己。很少有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主动向身边人学习,于是这些孩子就成功了,我们就会评价这些孩子“能主动向同事请教”。但这些能够怪这些孩子吗?不能,我们从小的培养就是学习的单渠道:向老师学习。1.向教材“学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在我的教室里所有做过的事情,我每天都会及时记录,有兴趣的老师,可以

12、去看我的微博记录,如假包换。#阅读教室#第十八天:今天的课是两节连上,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课堂上我从比较早布置的一个作业入手: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从这件事情开始延伸,从而让孩子回顾昨天的语文课的重点:观察和发现;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不可以“发现和观察”。从而让孩子明确:任何的发现都离不开仔细的观察。厘清“观察与发现”的概念后,我让孩子们打开书,仔细阅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将这三篇课文中的你自己认为的应该属于“观察”范畴的内容圈划出来。圈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清楚哪些是“观察”的范畴,哪些是“发现”的范畴。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观察”与“发现”的内容有可能混合在一起,要

13、特别区分开来。经过15-20分钟的自我阅读与圈划后,孩子们开始汇报自己的圈划的结果,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对于前两篇课文,观察的内容居多,而对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则出现了问题,因为在这篇课文中,观察的内容与发现的内容有交叉的现象。这恰恰是我要教学指导学习的内容。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段话的前大部分是属于“观察”的范畴,而后面的“

14、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则属于“发现”的范畴。我让孩子们仔细地分别读这这两部分的话语,体味二者区别。启发孩子明确观察的是直观的所见所闻,而“发现”则是经过分析与思考后的感受。继而让孩子仔细看看自己的圈划与听到的同学的圈划内容,仔细考虑:什么是观察?可以怎么观察?孩子们很快就总结出:观察不光是靠我们的眼睛,还可以靠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来观察。从而丰富了这节课的含量,其实课堂教学我们不光要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更主要的是要知道这些语言材料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总结,也为我明天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顺理成章地布置了明天需要准备的内容:一个橙子。这个橙子是可以让孩子将这

15、几个角度的观察都能体验到的载体。当时的照片是这样的我每天对于课堂的记录大概有1000字到2000字左右,下面,我依次来说我是如何做的。我就以当时的微博记录为证2.向同伴“学习”#阅读教室#第25天:今天两节课,我放弃对国测测试模拟题的关注,把重心放在关注的是写作部分,继续昨天对“橙子”的观察。昨天晚上孩子已经搜索过描写视觉、触觉、味觉等角度的词语与句子,今天第一节课的重心放在了“整理”,这个整理涵括了两个角度:一个是读出自己的,让同学来检验是否合适;二是从同学搜寻到的知识经验中再建构新的内容,向同学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较佳的方式。小组分享最大的问题是七嘴八舌,各说各话。所以,这次交流给了孩子一个新的方式:小组发言的同学需要站起来。这样的方式便于我巡视时提醒别的孩子注意聆听与记录,实际现场效果还不错。整理完毕词语后,我帮孩子们梳理过程,告知他们其实是可以从同学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的,你手头的词语丰富了就是例证。继而开始进行三个步骤的再次观察,这一次与上次相比,我就加入了要求:从搜寻的词语和句子表格中找寻可以帮助自己描述观察感觉的词语,尽量表述准确。下面的图片,特别提醒各位注意孩子在表格外写的东西,证明了他们在向同伴学习,继而充实自己的学习资料。这些照片绝对真实。是我适时拍下来的。祖庆看了照片说,我的学生的字真丑。3.向教材与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