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786462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长春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曹阳摘 要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瞳孔变化较为复杂、多变,常预示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故在其护理工作中应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既要掌握正确地观察瞳孔的方法,又要熟悉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关键词 瞳孔改变 神经内科 护理工作 意义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瞳孔变化较为复杂、多变,常预示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故在其护理工作中应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既要掌握正确地观察瞳孔的方法,又要熟悉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现结合有关文献将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观察瞳孔改变的体会报告如下:一、瞳

2、孔的观察方法临床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患者应每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纪录。观察瞳孔应注意的问题: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若直径5 mm为扩大,6 mm为散大,2 mm为缩小。观察瞳孔应注意患者机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女性的大于男性;近视者瞳孔较大,远视者较小;兴奋时瞳孔较大,嗜睡时瞳孔较小;吸气时较大,呼气时较小;白天光亮时较小,黑暗时

3、则较大。二、神经内科疾病与瞳孔变化的规律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反之则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若

4、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如

5、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病、抗癫痫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桥脑出血(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及去大脑僵直)。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是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的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易被忽略。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灵敏,表示颅底损害并波及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见于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外伤等单侧病变引起的霍纳氏综合征的海绵窦炎,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亦可见瞳孔缩小。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表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睡性脑炎、病毒性水肿刺激中脑所致。若双侧瞳孔不等大,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应视为阿罗氏瞳孔,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三、综合分析对于一个不正常的瞳孔,除考虑神经系统的疾病外,还要排除药物对瞳孔的影响,以及眼科疾病引起的瞳孔变化,我们曾经遇到过由于眼疾导致的瞳孔不等大,仔细地询问病史,全面的检查,才得以明确确诊。因此,不可知根据瞳孔这一项指征,要仔细地询问病史,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