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780057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6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30含图(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 203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草案)第一章总贝U1.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3.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预测 8第三章城镇空间布局 1.0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10第二节合肥经济圈1.1第三节芜马经济圈.12第四节沿淮城市群.12第五节沿江城市带.13第六节淮合芜宣城市带14第四章次区域发展指引1.5第一节皖北片区发展指引15第二节皖中片区发展指引 16第三节沿江片区发展指引1.7第四节皖西片区发展指引 19第五节皖南片区发展指引 20第五章城镇规模与功能22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 22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 24第三节城镇功能

2、体系25第四节合肥27第五节芜湖28第六节安庆29第七节蚌埠30第八节阜阳31第九节马鞍山32第十节铜陵33第一节宣城33第十二节六安34第十三节池州35第十四节滁州36第十五节 淮南37第十六节淮北38第十七节宿州39第十八节亳州39第十九节黄山40第六章乡村地区发展42第二十节 总体思路42第二十一节镇44第二十二节 乡村46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48第一节原则、战略与目标48第二节交通布局框架48第三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48第八章 资源环境保护与禾U用 50第一节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5.0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51第三节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5.1第四节旅游与人文资源发展利用51第五节 生态

3、环境保护与建设52第六节 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52第九章 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5.3第一节区域供水设施53第二节 区域能源基础设施.5.3第三节 区域信息基础设施.5.3第四节区域污水与环境卫生设施53第五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54第六节区域公共设施54第十章 空间管制与区域协调55第一节管制分区55第二节管理分类55第三节区域协调55第一章 近期行动计戈U 57第二章实施规划机制与措施59第一节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5.9第二节 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60第三节政策建议61第三章 附则62附录63#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于20

4、10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 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 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 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 本规划”。第2条编制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2010第3 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 200213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送审稿)(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5、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条指导思想(1)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 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 崛起的新路子。(2)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 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 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 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

6、他地区的经济联系,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4)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 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5)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第4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 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 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16个地市。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第5条

7、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 20212030年,规划基期年为 2011年。第6条规划法律效力(1) 本规划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2) 本规划是统筹协调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省人民政 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编制区域性城 镇体系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城市(县)的城乡规划以及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相邻地区协调的重要依据。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进行重点区域空间管制、区域 重大项目选址

8、,应当遵守本规划。#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发展方针战略第7条城镇化方针以多种类型的城市发展为主体战略, 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发展;实施分区差 别化发展政策,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鼓励异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 移;努力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民生优 先、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8条城镇化原则(1)产城融合。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 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 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 镇布局相融合、人口

9、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2)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布局,发挥我省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3)分类指导。尊重南北地域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 展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皖北、皖中、沿江、皖南和皖西的分区发展,实施分类 指导,形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的局面。(4)生态宜居。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做好做足山 水文章,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土地配

10、置,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5)彰显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 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 打造城镇徽 风皖韵魅力,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第9条城镇化发展战略全省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1)集聚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引导经济、人口的相对集中布局,交通、资源、能源和 生态环境的集约化发展。1)坚持全省城镇空间的集聚。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引导全省生活、生产和消费 空间分别向相应的经济圈、城市群、城镇发展轴带、都市区与城市组群、增长极 等空间集聚,促进产城融合,保障区域生态

11、空间,形成省域范围内有疏有密的 集 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的空间利用格局。2)保证城乡建设用地的集聚。科学合理利用现有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城镇用地 的集中布局,提高用地利用效率,推动乡村用地的统筹安排,在保证城乡用地总 量平衡的基础上,探索独立工矿用地的集中布局与机制, 促进城乡用地资源的统 筹集聚。3)促进全省城镇人口的集聚。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提高公共服务等级,提 升就业岗位,有序的吸引城镇化人口向中心城、 县城集中,适度吸引省内异地城 镇化人口在皖中、皖江片区的集聚。4)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以省域交通、基础设施廊道为依托,促进 区域*通、基础设施廊道的集中布局,避免对城

12、镇空间的过度切割和浪费。5)引导资源、能源的集约发展。促进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提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推进全省低碳发展。6)实现生态环境的集约发展。在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以水土资源承载 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的城镇集中、适度有序开发和特色发 展。(2)统筹发展安徽省新一轮的 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下的城镇发展要实现人口、经济、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1)统筹区域发展。对外发挥居中靠东的区位优势,推动开放发展,形成与长三 角全面对接、辐射中西部的空间开放格局。内部加快皖江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进 程,促进皖北的实力提升,推

13、进皖西、皖南的生态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在各 分区特色充分彰显、互利互补的基础实现全省的区域协调。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 乡村地区的辐射,以城带乡、整合资源,促进社会公平。3)统筹人口与经济布局。减少全省南北地区之间人口与经济错位,通过加速产 业转移和省内异地城镇化方针,加快皖中、沿江地区等经济发展地区的人口集聚, 促进皖南、皖北的分级适度集中,鼓励皖西地区等经济落后山区人口的适度外 迁。4)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合肥、芜马两大经济圈建设,优化提升沿江、淮合 芜宣城市带,培育阜阳、蚌埠、黄山、安庆四大增长极,鼓励铜池、宿淮城市组 群共建,推进滁州

14、、亳州两大都市区建设,形成内部网络化,对外开放,全力对 接长三角的的城镇空间格局。(3)分区发展充分尊重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充分遵循各片区特点和发展 规律,实现全省分区差别化城镇化路径。1)空间集聚形态的分区差别化。皖中片区以经济圈为带动,实现全区空间的中 心集聚发展;沿江片区以经济圈带动为主导,城市组群和都市区共同带动空间集 聚形态;皖北片区以增长极带动为主导,城市组群、都市区和县2)产业发展类型的分区差别引导。皖中、沿江片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展生产*业、休闲消费等现代服务业;皖北片区以 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产业为主导, 并强化农业的基础依

15、托;皖南片区以国际化 旅游和休闲产业为主导;皖西片区以红色和生态旅游为主导。3)文化的分区特色发展。皖北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化淮河流域各城市在中原 地区的地位和启西功能;皖中、沿江地区以长江文化为主导,强化其与长江下游 各城市如南京等地的交流与对接,促进沿江发展的一体化进程;皖西以红色文化 为主导,突出革命老区山区生态旅游等发展; 皖南以新安江文化为主导,突出徽 文化特色,强化其在民居、城镇肌理、乡村等方面的特有徽派要素,加强与浙西 等地的联系,增强其文化影响和辐射力。第10条总体目标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的两大重要驱动 力,将安徽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旅游休闲目的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作为东部地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区域, 兼有 出口和内需两大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