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780023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高压线下施工规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压线下施工规程一、工程概况1#、2#、3#、4#楼边沿靠近建凌路和巢湖路周边的高压线,给施工作业带来 一定的安全风险,我项目部要求按照以下要求施工。二、安全方针、目标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以“从严治本、基础取胜”为指导 思想,以创建安全标准工地为载体,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强基达标,强化 管理,以控制惯性事故的发生为重点,杜绝施工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以坚持规 范管理和日常安全检查为手段,积极开展事故预想、预防,认真落实施工安全措 施,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有序可控状态。安全目标:杜绝一切职工触电伤亡事故;消灭一切高压线短路事故。三、危险源辨识及安全控制措施高压线下施工被我司列为重

2、要危险源之一进行监控。安全控制措施制定高压线附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对项目所有施工及技术人员实行安全风 险抵押金制度,做到对高压线下施工安全的全员管理 ;涉及高压线下施工的必须 由专职的安全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安全值班制度。每个栋楼开工前,项目部组织相关技术和安全人员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 教育培训,提高现场施工人员高压线下作业的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要对高压线距 施工现场的垂直及水平距离进行测量,保证安全距离:1-10 千伏 5 米,35-110 千伏 10 米,220 千伏 15 米。并对现场施工员进行安全交底,保证施工安全。现场控制措施在施工现场必须有安全警示标志,并在高压线下采用红色标杆标示出安

3、全施 工净空高度;重视个人自我防护,进入工地按规定佩戴安全帽,进入高压线下施 工现场的,必须戴好安全帽、穿戴绝缘手套、穿防护鞋、绝缘衣服才能进行施工; 严禁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在高压线下立警戒杆,标杆顶以下为安全作业空间。高压线下进行吊桩作业时,必须有专人进行指挥,施工高度不得高于安全作 业空间,防止施工机械碰触高压线。针对不同楼栋高压线离地距离,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必要时通知电力 部门派专人,进行现场管控,起重设备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及其他各种工作人员 必须是取得操作合格证。起重设备顶部必须安装绝缘套,起重机的吊装小钩必须 加设小钩反弹装置 ,以防止吊物突然下落时起重小钩反弹而触碰高压线

4、,起重机 作业半径与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5m,起重设备操作人员、桩机 操作人员、电工在施工期间必须配备绝缘手套、绝缘鞋及高压绝缘垫,并按安全 防护用品使用规定穿戴,严禁无防护设施进行施工。阴雨及大风、大雾、大雪等恶劣性天气停止高压线下及附近施工,防止感应 电伤人,禁止高压线疲劳作业。电表及电敏感性仪器在高压线下施工时尽量远离 高压线,施工现场在明显处设立警示牌,写明高压线电压、安全操作距离,防护 措施及注意事项。施工期间发现异常或者检测出机械感应电集中现象,应立即停 止作业,不得自行处理,必须立即上报,由项目部专业人员进行解决。技术措施根据高压线下施工安全防护要求,最小安全距离为5

5、m。我项目部每根桩基 施工前,都需先用全站仪准确测出施工区域内最低点高压线的高度,然后再确定 施工机械起升垂直高度固定并设置标杆,在施工过程中派专职安全员 24 小时监 管;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执证上岗。施工前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对每个墩 位位置距高压线的距离和安全操作距离进行技术交底。(1)防护措施在水平距高压线的 5m 安全距离位置,设置警戒线,并在每个栋楼位置处设 置高压线警示牌,牌上标明该处高压距地面的水平、垂直距离,并要求施工机械 严禁进入警戒线内,尽量减少施工机械对高压线塔的扰动。2)安全培训工程部加强对作业现场施工人员、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高压线下 施工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6、,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对触电事故的急救措施 进行讲解,并进行演练。(3)应急响应 当现场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起动应急预案。现场管理人员根据出现的险 情或有可能出现的险情,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办公室、抢险领导小组、 上级主管部门。由综合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 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 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事故处理根据事故大小情况来确 定,如果事故特别小,根据上级指示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直接进行处理。如果事故 较大或施工单位处理不了,则由施工单位向总包部进行请示,请示启动上一级救 援预案。 紧

7、急情况发生后,现场要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保护现场,及时抢救伤员 和财产,并由在现场的负责人指挥,在 1分钟内电话通报到应急值班室,主要说 明紧急情况性质、地点、发生时间、有无伤亡、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 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如需可直接拨打 120、110 等求救电话。 遇到紧急情况,全体职工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紧急 情况的处理中去。各种设备、车辆、器材、物资等应统一调遣,各类人员必须坚 决无条件服从组长或副组长的命令和安排,不得拖延、推诿、阻碍紧急情况的处 理。a、高压线短路事故施工过程中如操作不当造成高压线短路事故,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事故现场 并设置警戒线,由现场负

8、责人立即通知供电公司和供电公司电力抢修部门,由电 力抢修部门组织抢修,把损失降低到最小。b、触电事故现场施工发生触电安全事故以后,工程处必须立即报告,安监部在了解事故 准确位置、事故性质、死伤人数及其它有关情况后,立即报告公司,全过程时间 不得超过1 小时。4)触电事故的指挥控制发生触电事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区长为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 的人员首先用扩音器或喇叭呼喊,并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 “120”,向上级有关部门或医院打电话抢救,同时通知组织应急领导小组进行 现场抢救。各负其责,重伤人员由水、电工协助送外抢救工作门卫在大门口迎接 米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

9、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紧急救援的一般原则:以确保人员的安全为第一,其次是控制材料的损失。紧急救援关键是速度。 此外要培养施工人员正确的处险意识,凡发现险情要立刻使用事故报警系统进行 通报,紧急救援响应者必须是紧急工作组成员,其他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区域, 并服从紧急工作组成员的指挥。(5)急救知识与技术脱离电源对症抢救当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后,首先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迅速抢救,关键要“快”。对于高压触电事故,采取如下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相应高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者

10、触 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严密观察并 送往医院。如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将触电者抬 至空气通畅处,解开衣服,让触电者平直仰卧,并用软衣服垫至身下,使头部比 肩稍低,以免妨碍呼吸,如果天气较冷,应注意保温,并迅速送往医院。如果发 现触电者呼吸困难,发生痉挛,应立即组织对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后的抢救。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呈现昏迷不醒状态,通常是“假死”,万万不可草率从事,应立即通知义务人员进行抢救。人工呼吸是在触电者停止呼吸后的急救方法。各种人工呼吸以口对口呼吸法 效果最好。实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将

11、触电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领、上衣等解开, 取出口腔内杂物,以免堵塞呼吸道,使触电者仰卧,并使其头部充分仰卧(可用 一只手托触电者颈后),鼻孔朝上以利呼吸道顺畅。救护人员用手使触电者鼻孔紧闭,深呼一口气后紧贴触电者的口向内吹气, 一次约2秒钟。吹气后,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并放松触电者的鼻子,使空气呼 出,约3秒钟。然后再重复吹气,每分钟吹气呼气约12次。胸外心脏挤压法是触电者心脏停止后的急救方法。做胸外挤压时使触电者仰卧在比较坚实的地方,姿势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相 同,救护者跪在触电者一侧或跪在腰部两侧,两手相叠,手掌根部放在心窝上方, 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掌根用力向下(脊背的方向)挤压压出

12、心脏里的 血液。成人应挤压35cm,以每秒钟挤压一次,太快了效果不好,每分钟60次 为宜。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触电者胸廓自动恢复,血液充满心脏。四、施工保证措施1、选责任心强、业务精干、思想素质优秀的工区管理人员 充实到施工生 产一线切实保证现场施工组织管理。2、进入高压线作业区域配专职安全员对施工现场不间断巡逻监控。3、现场所有的弃物、覆盖物均要压实避免刮风卷起造成线路短路触电事 故。4、高压线附近不得存储易燃、易爆物。5、高压线下不得堆土、堆废弃物。6、所有的施工人员不得攀爬高压线架 禁止向高压线投掷物品。7、禁止在高压线下及防护区域内住人。8、在阴天、雷、雨、雪、雾、大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 必须停止一切施工 施工人员禁止在塔基10m范围内逗留。9、要对施工现场的拉线、电杆、塔基等设防撞墩进行保护。10、严格遵守水平、垂直安全距离的规定。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图应急事故发生处理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