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797381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报告时间:报告地点: 题 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

2、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

3、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这直接导致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领域的产生。二、阶段

4、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基本容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组成因素包括:核心组织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均衡决策、变化过程和自我效能。2.1 变化阶段变化阶段是指行为变化发生的时间顺序,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把变化阶段划分为5个时间维度。前预期阶段是指在6个月之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打算,也称为我不可能阶段;预期阶段是指在未来6个月之开始考虑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可能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在未来的30天准备进行体育锻炼,也称为我会阶段;行动阶段是指已参加但少于六个月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是阶段;保持阶段超过6个月并养成习惯的有规律体育锻炼,也称为我已经是:阶段。通常情况下前3个阶段所描述的是不锻炼的阶段

5、,后2个阶段所描述的是已规律性锻炼的阶段。变化阶段是一个动态变化,循环往复的阶段,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假如个体正处在预期阶段,他可能经过各种方式的干预从而进入准备阶段,他也有可能退回前预期阶段,退出后还可能直接从行动阶段重新进入。2.2均衡决策均衡决策由2个下位因素组成,包括个体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弊端。他是行为是否发生变化的决策部分。如果行为改变的收益大于弊端,则会对行为变化有正面效应;如果行为改变的弊端大于收益,那么会对行为变化有负面效应。改变的结果显示了个体对正、负面信息的处理情况。2.3变化过程变化过程是个体随着行动变化而产生的行为上的、认知上的和情绪上的反应,他

6、是由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各包含的5个下位因素组成。认知过程用于行为变化的早期阶段前预期、预期、准备,包含意识提高、效果共感、环境再评价、自我再评价和社会性解放;行为过程用于行为变化的后期阶段准备、行动、保持,包含反条件化、互助关系、强化管理、自我解放和刺激控制。变化过程提供了行为变化的重要策略,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发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就是让个体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运用适当的策略来推进行为的变化。因此,变化过程是干预行为变化的重要的中间结果变量。2.4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整合了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和Shiffman对行为改变的故态复萌阶段与保持阶段的应

7、对模型。自我效能是指对完成任务信心与实力的评价,是机体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转变的重要促进因素。信心的评价是指对某项锻炼任务完成实力的自信程度,例如,个体由准备阶段向行动阶段转换时,对完成锻炼任务的自信程度高,那么机体就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机体向健康的行为方式发展,而不会退回到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中;反之,如果机体对完成某项锻炼任务的自信程度不高,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低,机体就会摇摆不定或退回到更早的阶段中去。除此之外自我效能还控制着完成某项锻炼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程度。三、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介绍已经不少,但是真正运用阶段变

8、化模型跨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的还是比较的缺乏。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数还是以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少量的研究是以高校教师与公务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马爱国等人运用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对公务员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做了调查分析。研究抽取了省3个地市的500名公务员为被试。公务员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阶段性特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在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向两边各个阶依次减少。在性别上,男性处于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女性出去前预期阶段的人数最多。公务员存在变化程序的6个因素,即自我释放、自我管理、意识控制、互相关系、效果评估和社会释放。媛媛对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进行了研究, 研

9、究表明,高校教师在体育读啊年行为上存在阶段性特点,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5个阶段的分布上是不同的,男性处在前预期阶段的比较多,其余阶段人数依次减少;女性人数分布不规则,处在预期阶段的人数比较多。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上,变化阶段和变化程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下位因素自我释放与5个变化阶段相关最高,下位因素自我管理与前3个阶段存在高关系,下位因素意识控制与后3个变化阶段存在高相关,在准备阶段就会出现了影响下位因素的重叠的情况。司琦博士对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心理成因与锻炼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健康的认识存在极大片面性,工作压力大是影响教师健康的客观因素,但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影响健康的重

10、要因素。有占研究人数九成的教师自评处于亚健康状态,印发此现象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工作压力大造成的心情不好、焦虑、睡眠不良等消极心理状态。坚持规律性锻炼的高校教师比较少,职称对教师在锻炼利弊的认识上产生了影响,不同年龄、职称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效能闪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自评的亚健康状态与锻炼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和直接关系。锻炼对策应从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健康和体育教育,正视工作压力,特别是曾庆锻炼自我效能着手。自我效能是影响高校教师能否积极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司琦博士在20XX首次对阶段变化量表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化。研究表明,把阶段变化理论的前3个部分:前预期阶段预期阶段准备阶段经过本土化研究后

11、改变成更符合我国大学生锻炼实际情况的:漠视阶段条件依存阶段准备阶段。在传统的阶段变化理论中前3个阶段是不运动阶段,其余才是真正运动的阶段,而在本研究中只有第一个阶段漠视阶段是不运动阶段,其余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同时研究中还指出,在我国影响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只有8个,并提出了3个影响我国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转化的心理模型。20XX司琦博士以经过本土化改造的阶段变化理论模型和阶段变化量表为基础,进一步对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各心理因素间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中,由漠视阶段想条件依存阶段转变时,环境再评价作用于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效能和反条件化。由条件依存阶段向准备阶段转变时,锻炼的

12、益处和弊端直接影响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反条件,而实现反条件化是实现这个阶段转变的关键。由行动阶段向维持阶段转变时,锻炼的弊端是外生变量,仅通过自我管理对锻炼的益处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在我国有较多的干预研究,20XX司琦博士等人以150名听力残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准实验不等同比较组前后测设计,使用散页印刷品为主要干预方式,对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干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干预对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水平并未产生影响;接受干预前后,实验组学生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人数分布发生了改变。以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此干预实验并未有效地影响实验组听

13、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各心理决定因素的变化;锻炼收益、锻炼弊端和变化过程因素成功地预测了实验组听力残疾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换。徐莉等人对中小学生久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干预对转变中小学生节假日久坐行为有较为显著的作用,但对教学日久坐行为的改变效果不明显。常生等人对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段俩难得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与体育锻炼的解读阿安不存在相关。马申等人对大

14、学生锻炼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干预组参与性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所增加,干预前后处在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项指标得分发生了变化。四、总结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以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为核心来描述行为改变的。在我国,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多为综述类研究,现状分析类研究和干预对策类研究。对于该模型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它能不断汲取新的理论思想完善自己。它包含了行为改变的各个阶段,把行为的变化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看待,对于行为变化的研究并非一定得从一而终,可以多元化介入,并且每一个阶段的改变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也为促进行为改变的锻炼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而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现阶段的研究多照搬国外的理论直接应用在我国的研究上,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此理论是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该模型提出的对行动变化的5个阶段的界定,因无法准确的界定变化阶段,会使后续的研究出现偏差。此外,现有的研究被试相对单一,大多是背景相同的人,比如学生、高校教师,研究也只是对被试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的研究。运动锻炼的领域的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发展的时间很短,其理论结构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和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不断扩展研究围,不断探索和更新研究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