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797262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书不厌百回读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 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 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 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 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 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 讲解语法的表面, 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 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 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 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 就否定其学习价值, 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 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

2、心价值, 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 明珠投暗了。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 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 , 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 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 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 , 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 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 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 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 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

3、累积、智慧的结晶, 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 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正如苏轼所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值得庆幸的是, 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 明确指出: “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 , 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 , 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 , 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 ,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文言文

4、教学, “学习一些文言知识, 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 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 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 , 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 , 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 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阔的胸襟, 多元的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 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 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 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 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方式更

5、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 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下面就以“必修二” 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 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 疏通文章大意后,对时代不同的三篇名著做了如下整合,与学生一起“熟读深思” ,去汲取内在的养料,来滋养现实中的自己。第一步围绕“人生苦短,立志需早”体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告诉我们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感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6、致一也” ,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怎样不虚度此生,避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当然是要趁着年少,立下志向,而他们正是初定理想的黄金时期。第二步围绕“成功需条件,看待要理性”理解王安石对成功条件的分析,增强看待成败的理性态度。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向、能力、外物三方面条件齐备,让他们依据王安石的观点, 评价现代两位运动员的做法: 一个是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圆谷幸吉, 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 轰动一时, 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 但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 加上运动成绩每况愈下, 感觉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对他下一届奥运会

7、夺冠的期待, 于是在 1968 年 1 月 9 日,奥运会前夕,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后自杀了。另一位登山运动员,登珠峰到8000 米时他便放弃了,而他的队友都成功登顶了,下山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登到山顶,他说: “ 8000 米是我的极限,我没有遗憾。 ”看清了自身的条件,登山队员没有遗憾,在他的心中 8000 米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由此可见:看清自我,把握自己人生的高度,就能铸就完美人生。要求学生引用王安石的话来概括两则材料的感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8、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内化理性的成败观, 帮助他们在高中艰苦的学习、 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积极而又豁达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以下问题1、关于志向:我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要志当存高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苏轼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 2、关于能力:我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要量力而行,不过分强求力不能及的事) 。 3 、关于外物:外在条件有那些利弊(要顺势而为,要善于借助有利条件) 。第三步围绕“生活多磨难,天堂由心造”

9、了解苏轼的经历,重点是三次被贬,及其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 可是他却遭到贬官、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无论是反对。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逮捕, 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 。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 却丝毫没有怨气, 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很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善于从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

10、现实的出路。儒家激励他他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告诉他他消极出世,随缘自适,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又教他超凡脱俗,避世完身,享受宁静。 (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在其他课文整合中让学生有详细了解)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苏轼是以什么为解脱方式的引导学生再读赤壁赋 ,感悟苏轼的生活智慧: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给他的心灵带来宁静,让他“浩浩乎如冯(p m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所以只

11、要多读书,见识广了,思维就会更活跃,心胸自然更豁达。第四步围绕“亦喜亦悲真生活,能屈能伸大丈夫” 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辩证运用学到的道理,借鉴古人的人生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启发学生借助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 培养一种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 同学们各抒己见, 感悟良多, 其中一个学生举了另外的文言文 “满齿不存,舌柔犹在” 来谈自己的感受:老子求学于商容,有一次商容生病的时候,老子去探望顺便求 教。商容见老子求学心诚,便意味深长问他: “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 老子回答说:“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

12、来长出来的。”这时候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因为它 柔软。这个道理不仅对牙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老子对此受益匪浅,倾尽一生将这个道理发展成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就应该立下明确生活学习的目标,还要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多看得到的一面,理性对待失去的东西。学生学习探讨文言文的热情,我深受激励,写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与之共勉: 献给即将踏入成人行列的大孩子们: 天空不会一直万里无云,常常是风雨交加; 月亮也不会总是圆满光辉

13、, 多数是残缺相伴; 人生的道路也一样, 有鲜花,也有荆棘, 有坦途,更有坎坷。 所以,可爱的孩子们一一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 这些你都将独自去面对, 高兴时你就大笑, 难过时你就痛哭, 但一定不要忘记 笑过哭过后还是要 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 勇敢地迎接新的一天!通过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整合, 对三篇文章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分析, 让学生身临其境, 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明白了人生短暂,是必须尽早直面的,只有越早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上不顺,应该有一颗豁达之心去理性对待,避免走进死胡同。在必修四、必修五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又对儒道

14、两家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了 “中国人精神上的两条路”,希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能像南怀瑾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文章的涵义深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 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高中阶段最大的整合是我将一些重点篇目形成一个系 列“寻找更好的自己”(详见笔者另一篇论文):把师说劝学整合为第一部“虚心学 习”,将儒道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整合为第二部“追求善性” ,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 与现代散文能思想的苇草整合成第三部“善于思考”,边学习边探讨边写作,齐头并进,效果显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言文的整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促 使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价值, 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文言文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生 活,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以此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文,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了。参考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文化苦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