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7783429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膜下滴灌实施方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当郞忽洞苏木栗家地膜下滴灌节水节水示范项目 建 议 书察右后旗绿源蔬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0年十月二十日一、项目背景 察右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北部,属乌兰察布市后山区,东部与商都县,东南部与兴和县接壤,南部与察右前旗、卓资县交界,西部与察右中旗,西北与四子王旗相邻,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西苏旗毗邻。察右后旗地处北纬42044200,东径1124211330,。地形地貌为总地势南高北低。在南半部是西南高,东北部低;在北半部是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地表起伏大,海拔13452053.3米。全旗地形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区、河谷冲洪积区、高平原、熔岩台地区。察右

2、后旗的自然地理条件属于干旱少雨多风地区,其特点为:寒冷、干燥、多风,降雨量少且集中,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根据察右后旗气象局资料知:历年来,该旗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3.5mm,最高1976年达427。0mm,最低1980年仅为22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200。2mm,蒸发量最大在5、6两个月,最大年份在1972年为2487.3mm;0积温2486。4,最高2804.9,最低2483.2;5积温2188。0,最高2638.2,最低2290。8;10积温2111.6,最高2361.3,最低1893.2;多年平均气温3.4,日最高气温33.3,日最低气温35.2。该旗历年平均相对湿

3、度5155;历年平均日照时数3077。0小时,最长1972年达3176.3小时;历年来无霜期100120天;冻土层深度2。56m,无冻土层期极短,一般仅有34个月,1971年只有3个月;无风天气几乎为零,特别是冬春两季,一般风力56级。最大风力89级。多年平均大风日数61.4天。察右后旗的土壤有6个土类,17个亚类,34个土属、167个土种。土类有山地黑土、灰褐土、粟钙土、棕钙土、草甸土和盐土,分别占总面积的0.11、0.33%、36.39%、60.51%、2。34、0。32。总的来看,土壤主要以棕钙土和粟钙土为主,土壤养分总的状况是高钾、低磷、少氮,有机质含量较低。总的趋势是南部高,北部低,

4、全旗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11%,全氮含量为0.08%,速效钾为178。7ppm,速效磷为3。7ppm,土壤厚度在1550cm之间.项目区属栗钙土,土壤肥沃。察右后旗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兼有少数小片林。全旗由南向北依次跨越草原化荒漠、荒原草原、干旱草原和山地草原四个自然带,主要植物有披碱草、羊草、紫花苜蓿、草木樨、黄芪、冷蒿、糙隐子草、燕麦、干草等。项目区植被属干旱草原。察右后旗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主要划分为四个流域计算,即翁公淖、丹岱河、虾江河和黄旗海流域,在此基础上,含水岩性及地上水类型划分为低山丘陵区,河谷冲积区、高平原区和熔岩台地区。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000.56万立米/年,地下水年可

5、开采量为800.2万立米,项目区年开采量为150万立方米,远小于可开采量。察右后旗地下水资源属察哈尔熔岩台地玄武岩裂隙水水量中等地段,其间沟谷洼地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储水条件较好,洼地周围水源均向其汇集,单井水量一般在2050吨/时.项目区水源地位于察右后旗西北部,地质构造属燕山期侵入岩体,多为中细粒花岗岩。地下水为第四系砂岩类孔隙潜水,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质好,矿化度小于1.5毫克/升,水位埋深较稳定,是理想的灌溉水源地. 项目区经济主要来源于农牧业生产。而农牧业生产是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其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现有开采能力与农牧业生产发展矛盾突出,其次水资

6、源分布与耕地分布不相适应,旱地比重较大.因此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速度,发展节水灌溉事业,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节水灌溉,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它是农牧业经济的助推器。察右后旗当郞忽洞苏木栗家地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项目区位于察右后旗当郞忽洞苏木栗家地。现有农户100户,农业人口350人,牧畜总头数3000头(只),耕地面积10000亩,2008年人均收入3620元左右。项目区主要以种植马铃薯为主,无灌溉条件下1000公斤/亩,收入相对薄弱.项目区地势较平坦,土质比较肥沃,膜下滴水示范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3600亩,采取膜下滴灌

7、灌溉方式。根据项目区水源情况确定节水灌溉控制面积,项目打机电井12眼,配套水泵12套,新建井房12间,配高压线路6公里。 三、 技术方案 膜下滴灌项目的选择是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采取适宜于当地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节水灌溉工程措施,选用先进可靠的膜下滴灌设备和材料,统一规划、设计,实行科学用水、计划用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小康提供基础保障。1、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滴灌技术规范,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P采用90。2、灌溉制度作物需水量利用“彭曼”法及内蒙古主要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分析灌区马铃薯的生育期需水量为250m3 /亩。灌溉制度设计a、设计灌溉定额计算公

8、式:m = E - P W地 - W0 W1 式中: m 生育期灌溉定额(m3 /亩) E 作物需水量(m3 /亩) P 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3 /亩) W0 W1 播前及期末土层内储水量(m3 /亩)其中,地下水补给量W地 因地下水埋深在10m左右,故不考虑。土壤储水量参照类似灌区经验,取为10m3 /亩。根据水量平衡公式,马铃薯的灌溉定额计算结果, b、设计灌水定额设计灌水定额公式为:m=0.1H(12)P/ m 设计灌水定额(mm);土壤干容重(g/cm3); H 计划土壤湿润层深度H(cm);取30 cm1灌水后允许达到的含水量上限,取田间持水量的90,(%)2灌水后允许达到的含水量上

9、限,取田间持水量的70%,() 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P 设计土壤湿润比(%),取80%该地区土质以砂壤土为主,土壤干容重为1.3,田间持水量为23%。经计算得:m =15.95mm=10.63 m3 /亩c、设计灌水周期公式为:T=m/EaT -灌水周期(d);m 灌水定额(mm);Ea-日耗水强度(mm/d); 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经计算得:T=5(d) d、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的灌溉定额、灌水定额以及生长发育特点并参照察右后旗已经投入使用的膜下滴灌情况,确定灌溉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见下表)马铃薯灌溉制度表生育期灌水次数灌水定额(m3 /亩)时间(月、日)灌水周期(d)灌溉定额起止(m

10、3 /亩)苗期166.056.073106286。116。144蔓生期386.186。214486.246.274现蕾期586。307。034687。067。094开花期787。127。154887。187.214987.247.274块根形成期10117。308.03511118.068.1051288。128。154枯萎期1368.218.233 四、项目的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由旗政府作为组织实施领导机构,旗水利局负责具体实施,项目所在镇政府配合。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工程建设严格实行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安排专业质 为保证该工程的顺

11、利实施和工程质量,该检人员进行现场质量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五、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将发展节灌面积3600亩,主要以种植马铃薯为主,年增产马铃薯540万千克,年总增值540万元,水利经济效益增值324万元.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3.96大于1,经济净现值1600.36万元大于0,投资回收年限2年,以上表明本节水灌溉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2、社会效益分析现状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灌溉水利用率很低,水的浪费十分严重。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利用率,带动全旗农物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项目实施后灌水均匀度可达到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年

12、节水量约15万立方米,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察右后旗当郞忽洞苏木栗家地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项目的建设可以推进察右后旗农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牧区的面貌.一是有利于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水是调整作物结构是基础,节水灌溉是发展农牧业的基本条件,二是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农、林、牧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三是有利于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向高标准、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加快优质、高产的农牧业的发展进程;四是有利于降低灌溉的成本;五是有利于改变当地贫困的面貌,使农民收入提高,从而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该项目实施完成后,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对服务“三农”都将起到明显的社会效益。3、生态效益分析察右后旗当郞忽洞苏木栗家地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项目的建设,很大限度地减少了冬春季风蚀作用对根底的不利影响,将大大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灌溉,会形成局部小气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具有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项目区各项配套工程完成后,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林网覆盖面积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现象,同时建立了节能、节水、节肥的农业新技术,把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保护协调起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项目区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的新轨道. / 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