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769689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连江县高考语文五月模考试卷(2)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6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

2、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

3、,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

4、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

5、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

6、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7、,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

8、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 . 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B . 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C . 侠的形象出“史”入“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D . 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B

9、 . 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C . 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D . 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B . 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C .

10、 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D . “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3分)2. (11分) (2017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欧阳修君讳治,字良范,姓钱氏。明道二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二。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 , 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为吏长于决狱,历六县,皆有能政。潮州自五代时,刘

11、氏暴残其民,君治海阳经年,民归本业者千余户,由是海阳升为大县。潮州之大姓王氏失火,迹其来自某家,吏捕讯之,某家号冤不服。太守曰:“狱非钱君不可。”君问大姓,得火所发床足,验之,疑乡里仇家之物。因率吏入仇家,取床,折床足合之,皆是。仇人即服曰:“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某家诚冤。”君即日出某家狱,致仇人以法,举州称为神明。其佐治宣州,数决大狱,及旁近郡狱有疑者,皆归决于君。工部侍郎凌策知宣州,尤称君文章学问,曰:“吏事不足污子,当以文章居台阁。”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初,宣州官府岁市茶于泾县,命君主理。策子不肖,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策卒,君叹曰:“世

12、无知我者矣。”会甘露降其治县,明年,麦禾大稔,麦一茎五歧、禾一茎五穗者,县人以为君政所致,谓之钱公三瑞。君叹曰:“吾知治民尔,瑞岂吾致哉!”县人为君立生祠。君时年五十。或叹其仕不达,君曰:“使吾政行于民,是达也。”蔡文忠公为御史中丞,数欲引君为御史,会君卒。君平生所为文章三百余篇,号曰“晦书”。(选自欧阳修集卷二十五,有删节)(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B .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

13、/C .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D . 君少好学/能为文辞/家贫其母贤/尝躬织/以资其学问/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道”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 .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 .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 . “

14、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治家贫好学,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官后历任六县,且都有善政。B . 钱治擅长断案。在潮州因审理一桩纵火案被人称道,在宣州时又多次判决大案。C . 钱治的文章也很出色。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D . 钱治淡泊名利。当别人为他的仕途不顺而叹息时,他自己更关心政令是否有利民生。(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火自我出,然故遗其迹某家者,欲自免也。以恶茶数千斤入于官,君立焚之,以白策,策益以此知君。3.

15、 (7分) (2020高一上铜陵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l5题。 过高邮有感汪广洋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注)本诗作于洪武三年(1370),时诗人被削职还乡。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年少时随朱元璋起兵,任元帅府令史。朱称帝后任臣相。甓湖:即甓社湖,在高邮西北。(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的叙述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已”“惟”两个虚词表现力丰富。B . 颔联着重抒写诗人踯躅在疮痍满目的故土上的触目惊心之感,能给人以无穷想象。C . 颈联运用心理描写将诗人在故宅寻寻觅觅及洒泪凭吊亲人的情形表现得真切感人。D . 诗歌善用对比:“十六载”与“四五人”、“万事”与“一时”对比鲜明,震撼人心。(2) 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诗的尾联。 4. (5分) (2017高一上会宁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的是:“_。” (2) 鸿门宴中表现大丈夫就不拘小节的句子是:“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