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769074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 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 证吾言也。”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尔雅释言:献,圣也。玉篇犬部:献:贤也。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

2、,乖异传疑者 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 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其范围主要是研 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 发展的历史、各种文

3、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1904 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意义:语言文字价值 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3000 对年的象形 文字汉字系统殷商史研究价值 王国维 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 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3、金

4、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著:又称“作”、“造”、“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 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张舜徽中 国文献学) 述:循也。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 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 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

5、,不加改窜。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 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2、文献的流传方式 讲唱:文字产生以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 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抄写: 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 摄影: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 园文源阁(英法);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太平军)第四章文

6、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 夏代:禹刑夏小历 商代:典册、图法。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周代: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 邦之六典。”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春秋:老子征藏史。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 育、学术及典籍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西汉之初高祖 注重文献搜集,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至成帝 时进一步搜

7、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 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 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中经(郑 默) 西晋:直接承袭曹魏官府藏书。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 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著作郎李充以荀勖中经新簿校之,仅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 编为四部书目,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 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

8、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秘 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南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 阁,经籍遗散。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 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 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陈: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北朝:约五千卷北魏:达到一万五千卷隋:得北周书一万五千卷。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异本, 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 已后,经籍渐备。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

9、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唐:继承隋长安嘉则殿三万七千余卷。唐初购天下书,开元时藏书量达到高峰。毋煚古今 书录著录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欧阳修新唐书著录79221 卷(开元藏书 52094 卷唐人著作 27127 卷)北宋: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 复增益。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赐名崇文院。崇文总目著录藏 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北宋前后藏书共计73877 卷 南宋:藏书重新搜集。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续 中兴馆阁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59429 卷,相当丰富。元:藏书由秘书监管理。

10、秘书监有秘书库。据至正二年(元惠宗1342 年)统计秘书库藏书, 共计2390部 24008册,书画2008轴。明: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收秘书监图书”。永乐(明成祖年号)初年, 书藏文渊阁。永乐六年,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正统间(明英宗年号14361449)杨 士奇编文淵閣书目,著录图书7297 部,43200册。其他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 藏书。清: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乾隆时期藏书达到鼎盛。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带动清 廷官府藏书的建设。从全国徵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 其余 6791种未收,仅作提要,收入总目,称为“存目”。将内廷所藏善本

11、集中列架昭仁 殿,撰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籍422 部。此外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书。皇史宬收 藏档案文献,内阁大库收明代遗留藏书及明清档案等。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后改称北 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政府还命令各省成立图书馆。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春秋战国:孔子拜访老子,收120 小国书籍 秦:在博士和儒生阶层中多有私人藏书,吕不韦、孔鲋、伏生等 西汉: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法令后,私人藏书之风渐盛。当时图书以手抄传写为主, 藏书家多是贵族、官吏和学者如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刘向、刘歆父子 东汉:蔡邕、杜林、郑玄魏晋南北朝:晋张华、范蔚(乐借书与人)南齐沈麟士、崔慰祖;梁任昉作有

12、书目, 是我国藏书史上最早提及的私人藏书目录隋: 陆爽、许善心等。许善心藏书编有目录七林。从隋代开始,藏书家收藏范围扩大到 书法绘画。唐:李泌多藏书,李元嘉、苏弁、韦述、柳公绰、吴竞、田弘正等至万卷或二万卷。 北宋: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宋代藏书家118 家。宋绶(谥宣献)藏二万卷,皆校三 五遍,多为善本。扫尘斋;李淑,藏书三万卷,编有邯郸图书志;田伟,作博古堂, 5 7 万卷,无重复。李公泽,聚书九千余卷,藏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阅读 南宋: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其避暑录话称有书三万馀卷;晁公武,山东巨野人, 藏书 24500 卷,有郡斋读书志;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喜藏书、钞书。四当斋

13、,遂初 堂书目首次著录了图书的版本;陈振孙,书多,传录诸家旧书51180余卷,作直斋书录 解题(永乐大典中集出,与郡斋读书志合为私家目录学双壁) 元:赵孟頫有宋板两汉书。读书之法;袁桷,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甲于浙东;倪瓒、 胡三省、元好问 明:叶盛,昆山人,藏书数万卷,甲于海内,手自雠录,有菉竹堂书目;李开先,章丘 人,筑万卷楼,词山曲海;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甲于两折。藏 书多明天启前旧本,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保存明代史料尤多。今犹在;王世贞,字元美, 太仓人,藏书三万卷,以一田庄易宋板汉书后汉书;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 汉纪;姚咨,其手抄本颇有传世者,版心下有

14、“茶梦斋钞”四字,久为藏书家所重;赵琦 美,字玄度,有脉望馆。民国7 年,郑振铎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凡242 种,以九 千金购之,现藏国图。中有关汉卿、白朴等人杂剧;胡应麟,倾家产购书,得42384 卷;焦 竑,号澹园,藏书两楼,五楹俱满,辑国朝征献录为明人传记资料渊薮;胡震亨,藏书 万卷,编唐音统签;祁承爜,藏书澹生堂,著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藏书九 千余种,十万余卷,注重收藏戏曲,澹生堂抄本颇有流传;钮石溪,世学楼,抄本说郛 现藏国图;毛晋,常熟人,有汲古阁,藏书达 48000 册。多宋元善本,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 刻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清: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15、脉望馆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在城区南赵弄10 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 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 5000 种、20000 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 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 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 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 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 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用贤的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 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 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 总结研究。 绛云楼钱谦益藏书楼名。钱谦益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 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3900 余部,多宋、元本和孤本,时大江南北 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曾称之为“读书者之藏书”。所藏 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