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774872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桥镇中心小学 李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2、(1)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1)指责埋怨型沟通。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2)迁就讨好型沟通。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3)唠叨罗嗦型沟通。唠叨罗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 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创设和谐

4、的家庭心理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 2、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3、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4、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生活充满

5、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风俗习惯有趣活跃,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在下面这篇论文中,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这个有关家庭环境和孩子成长的关系。 此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一位人格心理学家说:家

6、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更重要的又在于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交流方式等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包含在家庭精神环境中,具体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

7、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的人格是通过模仿等途径慢慢形成的,而人格的可塑期主要在幼年时期,那时孩子人格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中学习模仿形成的,所以父母的价值观的倾向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和人格的取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8、。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社会的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父母往往强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诸如钢琴,绘画等等技巧, 缺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接触自己兴趣的权利;在孩子的交友方面的强烈干涉而没有有效的沟通引导,导致孩子选择朋友无知和盲目以及不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致使孩子可能产生厌学,孤僻,甚至完全叛逆的情况,久而久之对孩子的人格的定型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的精神环境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而家庭交流能够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孩子自出生开始,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最先生活的环境是是家庭,家庭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