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优质课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7748293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优质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声声慢》--优质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声声慢》--优质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声声慢》--优质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声慢》--优质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优质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词。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3、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启发引导 点拨探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

2、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二、作者介绍及相关背景资料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3、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

4、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明确: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 无法排遣,李清照和着血泪写下了声声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绝唱。 要求:自由诵读,小组结合品读,共同疏通词义。 找同学带感情诵读 ,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听视频诵读,体会词人的愁情。 齐读注意语速慢,语调低沉。三、研读诗文,赏析词曲,探究问

5、题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愁情。那这种愁情又是如何展现的呢?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是全词的主旨句。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3、词曲赏析(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

6、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问“寻寻觅觅”,你觉得作者在寻觅什么?作者的境遇怎样?明确:“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神态,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冷冷清清”,但诗人找到那些曾经失去

7、的欢笑岁月了吗?明确: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清冷。那么,词人最后寻到了什么?明确: 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伤痛,这里写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这也为全词定下了悲苦愁绝,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教师补充明确: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为了传达出这种愁思,作者选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确: 作者由之前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

8、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明确: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

9、,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明确: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

10、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

11、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明确: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明确: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

12、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结合词句内容,鉴赏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一位孤独

13、、寂寞而又愁绪满怀的漂泊者形象。4、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此词,让自己化身为词人,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四、结语“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同学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要学会在困境中超越,带着自信与乐观微笑。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词。2、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板书设计: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愁 2.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亡国之痛 沦落之苦(意境) 孀居之悲间接抒情 淡酒 急风过雁 黄花 (意象)梧桐 细雨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