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772078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 就。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 础。了解佛教文化传入后,吸收进中华文化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2. 时空观念:通过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在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中华文化 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各国。3. 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体会佛教与本 土文化的融合。4. 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材料的 阅读,对材料

2、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主 流思想演变历程。5. 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 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与包容。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的体现,在 这个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 观和文化自信。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思想领域的新成就2.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四、学情分析学生简单了解佛教,知道著名寺庙与佛学大师,但不太清楚佛学对艺术、科技的影响,不 能将丝绸之路、遣唐使等知识点构成完整体系,对中华文化的内涵简单认为是中国本土文化 的

3、继承。因此注意对学生讲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文化观。五、教学理念高中教学不应该是历史事件的复述,而是素养的培养。课堂核心要以德育人,要以史明 理,以情动人,以国立志。高中课堂要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课堂环节设计上材 料要多元化,有图片、文字、逻辑图等多种形式,也要有透过现象直击本质的深度,更要有 看事件角度的多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应该是每节课都要渗透的核心素养,在佛教兴与衰、中外文化交流中设计好的问题,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六、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

4、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 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 的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 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 自信心。七、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跨度较大,需要找一根线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思虑后 决定以佛教为线,第一篇:一、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讲解此时期思想变化与儒 家发展。第二篇: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讲解佛教传入中原后,中华文化吸收其 精华,成就更为辉煌的盛世,感受这一时期

5、的灿烂文化。第三篇: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 合众生,讲中华文化以丝绸之路为桥梁向周边传播,共同铸就亚洲文化圈,促进亚洲和谐发 展。最后引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 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八、教学过程导入:图片组:著名寺庙 法门寺、白马寺、大兴善寺、少林寺、归元禅寺他们都是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是许多人祈求为未来美好生活的地方,是他们 精神信仰的地方。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有何发展?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是冲突还是融合 呢?一、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一 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6、或日:“西方有神,名日佛, 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范晔后汉书材料二 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刘庄派遣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远赴 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他们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返回洛阳,并历尽艰辛运回 一批经书和佛像,永平十一年,明帝敕令在首都洛阳雍门外建造僧院,以安置名僧、储藏经 像,是为白马寺。胡静从洛阳白马寺探析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材料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两汉之际,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初年,因东汉明帝梦到西方来的金人,臣子 称此金人是来自西域的佛,故派使臣沿丝绸之路到西域求取佛法。后途中遇到高僧,告诉以 白马为驮载佛经到洛阳,为记白马之功,皇帝修建第一座寺庙白

7、马寺。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交融,佛教受到尊崇材料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 ,各族统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 ,使佛教在这一时 期的发展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 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北魏时,寺院有上万所,僧尼有二百多万。 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 500 多所, 僧尼 10 多万。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五: 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在 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

8、可以为 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这里面自然也包括贫贱阶 层。诸如此类的义理转变只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的局部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则使印 度原初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学。张昊雷佛教在中国的变革及影响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此时期有帝王信奉佛教。思考,为何魏晋时期佛学得到发展? 师:思想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局动荡,儒家文化不足以解决现实所有问题。儒家关注现世,佛教涉及前世与后世。佛教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思考。统治 阶级信奉佛教也推动佛教的发展。除此之外,佛教主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对接,相融合,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促进佛教 发展。3. 隋唐

9、时期,佛教发展鼎盛材料六:敦煌唐式水月观音材料七:材料七: 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 全国重要、高规格寺院达 3792 所剃度僧人 23 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 具兴盛。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 ,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在唐代伴随佛教对儒道思想的摄取、吸收,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亦如 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三论净土、律密.成实、天台、法相、华严禅宗诸宗派其后 4 宗影响 较大。禅宗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颇为深远唐时禅宗分。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随着隋唐经济发展走向繁荣,佛教也发展走向鼎盛,

10、宗派林立。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它是否冲击传统主流思想儒学呢?佛教与儒学之间师冲突还是融合呢?4.佛教与儒家之争第一破曰:入国而破国者。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克百姓,使国空民穷,不助国,生人减损。 日用损费,无纤毫之益,五灾之害,不复过此”。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 骨肉生仇,服属永弃。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 之罪,五有亡体从诫,惟学不孝。刘勰灭惑论引齐道人语佛教对儒家提出的指责进行了辩驳。北周道安在二教论中辟道贬儒:“释教为内,

11、儒教为外佛教者穷理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轨辙”。道安以内外精粗比喻佛儒,认为佛 教是内教,是炼心之术,可以救人精神,儒教是外教、是求形之术,只能救人形体。佛教优 于儒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明确表示佛教优于儒教,显示出佛教在势力渐增之后与儒家抗 衡的趋势。佛教与传统伦理纲常相违背,对统治秩序产生冲击,不利于统治的稳定。但佛教可以从 内心层面给予精神慰藉,有助于人探求内心的和平,故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兴与衰。5. 灭佛运动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 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僧 侣不事生产不服劳

12、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 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 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 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佛教发展中,僧人不服役、不交税,却拥有大量财富与特权,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 从而兴起多次灭佛运动。大量寺庙、雕像被毁,造成大量精美的艺术品被毁。6. 兴佛运动材料:法门寺地宫、卢舍那佛像、大雁塔以武则天为代表的统治

13、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礼佛、重佛,修建寺庙、花重金打造石窟,又 使佛教继续发展,延续至今,今日武汉归元寺、河南少林寺都是佛教发展的体现。7. 三教并行,儒学为主,佛教继续发展到唐代,统治阶级提出三教并行,事实上以儒学为主,尊道、礼佛,形成三教共同发展 局面。佛教文化也逐渐从外来文化融入进中华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二、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三国至唐在众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依据课本信息,完成导学案填写。佛教文化为其中许多领域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助隋唐盛世更加精彩。(1) 书法北魏的石刻,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帖中很多是关于佛教内容,或抄写佛经。(2) 诗歌唐代流传下的诗很多是直接描写寺庙的。(3

14、)绘画唐朝绘画内容、形式多样,代表人物是吴道子,其代表作天王送子图以释迦摩尼的 诞生为主题而创作;敦煌的壁画颜色绚丽、人物形态各异就是反映佛教文化。(4) 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他们既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又是丝绸之路的堡垒、坐标,是中外 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5) 天文佛教自创立起,就吸收了早期印度科技文明,并在其教义中形成了对宇宙形态及演化、天象、 历法、数学、医学等一系列的探索和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有大量的天文历算方 面的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 , 许多中外僧人都懂得天文历算 ,

15、 佛教的传播带动了这方面知识 的交流。天文历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这其中不乏受外来科学的影响,而进 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内容。(6) 数学北魏的算学博士殷绍在昔年“游学诸方”时,先向大儒成公兴学九章算术,再跟僧人释昙影、 道士法穆学习,两人向他讲授多家研究九章算术的理论与成就,讲解“章次意况大旨”,演算 示范,前后四年之久,殷绍后来终于成为数学家。(7) 医学北魏李修“父亮,少学医术,未能精究又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 不有效。徐充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魏书卷九十一李修传载崔或出身清河名门,官至定远将军,颇以医术闻名,他的医术是青州一位“隐逸沙门”所授, 这位僧人以素问九卷及甲乙等医书教授崔或,学通后“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病, 王显等不能疗,或针之,抽针即愈。”“子景哲,豪率,亦以医术知名。”魏书卷九十一崔或传载沙门:是梵语的音译,佛教徒千金要方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 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 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国的医学著作传播到海外,惠及世人。(8) 雕版印刷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