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71281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要处理的多个问题 摘 要: 汽车专业引入“当代学徒制”以后,教学内容应作何调整,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应怎样进行,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索。关键词: 中等专业学校 当代学徒制 汽车利用和维修专业 专业课教学在引入“当代学徒制”后,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怎样进行呢?笔者以汽车利用和维修专业为例,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索和探索。一、人才培养规格的改变要求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企业期望能招到胜任汽车维修岗位工作的优异职员,而学校则期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和企业的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因此校企双方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在校期间学生和学徒是重合的,毕业后岗位和学生是

2、对应的。学生毕业后应能完全胜任汽车修理工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需整合教学内容。在引入学徒制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我们采取的是半工半读的方法:30天在企业,30天在学校;第三学年顶岗实习。这么一来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了二分之一,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需精简。在教授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我们按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先关键证书后方向证书的方法来安排课程。一年级,在企业训练岗位能力,在学校以国家证书四级为参考,学习相关知识,训练相关能力,处理企业带来的实际问题。一年级结束后,考汽车维修工中级。二年级,在企业训练岗位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在学校以方向证书为参考,进行教学。第

3、三年顶岗实习。以下表所表示:这么我们用三年时间使学生的岗位能力达成企业要求,综合职业能力达成国家要求要求。二、重视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不但仅是一个过程管理,更是一个目标管理。为了使当代学徒制顺利实施,我们必需重视教学管理。学徒制的教学管理关键分两大块:学校和企业。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管理机构,方便管理工作的展开。在和润东集团的合作中,我们自校长到班主任建立三级平行管理机构,形成以下图的“曰”字结构。校长对应集团老总。在集团层面我们和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正副主任和集团的人事部门是办公室的组员。在分企业层面,教研室和班主任,和各下属企业的售后经理和主管组成下一级校企合作

4、办公室。每一级全部确定联络人,每七天定时横向联络,以后纵向讨论,处理问题。如遇紧急情况,纵横反应,上下反应,能立即处理问题。在企业的教学管理,关键是由集团下属企业的售后经理和主管负责管理,建立学徒档案。师傅负责培养学徒,每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师傅要制订徒弟培养计划,考评徒弟在企业的各方面情况,这些全部填在学徒考评手册上;而徒弟则天天全部要将迷惑和收获立即填在学徒手册中,方便请老师傅或回校请教老师。师傅按月考评徒弟,为以后的岗位实习作准备,为最终企业录用作参考。学校的教学还是按班级进行,以考工作为专业课结业的关键依据。第一学期的考试按考工题目系里自己组织考评,考教分离,进行考工模拟考试;专业课的教

5、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高二年级一样如此。三、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实施“三证制”,即有企业学徒合格证和技能等级证,再经过文化结业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学期成绩=考工成绩60%+平时成绩40%。实施当代学徒制,还要将学生的专业处理好,最好在拜师学徒前将专业方向选好,这么就能顺利地进行学徒教育。若选不好,高二年级的方向岗位实习还能够再调整。以上就是我们中职汽车专业实施学徒制的部分做法。总体说来,引入学徒制后,专业课教学真正面向了岗位,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来自一线,对口就业率大大提升;企业也找到了适宜的工人。学徒制的引入确实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同时也将一部分专业老师从课堂解放了出来。因为学徒制在中国还缺乏政府方面的制度确保,我们在探索中也碰到部分问题,比如,学生在企业的管理,企业有时抓得不紧,造成来校上课时很松散,还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企业不愿意出冠名费,等等。我们相信,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