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672061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索 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载体,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友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大家的心中日趋淡漠。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一样面临着很多挑战。怎样深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取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实状况云和

2、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据境内凤凰山麓和龟山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成了一定的文明程度。南北朝早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以后唐咸通中工部尚书梅姓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见浮云溪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今后便有柳、梅、王三姓定居云和繁衍生息。南宋时期,中原地域的百姓因金入侵而大量南迁,逐步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到了明代,畲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有大量的客家(汀州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停迁居至瓯江沿岸。近当代数次的民众迁徙入

3、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域的特有文化习俗的深入融合,文化元素也深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江浙、客家(汀州)、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奠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奠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全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全部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奠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旧时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能够说是四时八节,出色纷呈,每个节日全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和其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每逢除夕,有除旧守岁、迎神戏、灯谜、狮子闹千家、龙舞百街

4、、走马灯等活动。到了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一向就有正月十三至十五日迎龙灯、赏花灯、闹元宵的习俗,尤其是舞动乡间的云和板龙从元代开始已绵延600多年未间断,而畲族元宵节则还有通宵达旦对山歌闹元宵等特有习俗。另外,我县及周围区域内的民众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中,经过自在、自发传承,也形成了世代传袭的表现重大生活内容的民俗节日,如畲族“三月三”、梅源梯田开犁祀福活动、沿瓯江村落的端午赛龙舟等等。二、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衰退的关键原因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缩影,它既表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又反应着现实中人和人之间的联络。然而,伴随社会的急剧变迁,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员的

5、频繁流动,世界逐步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生产生活方法、组织形式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改变,使我们每个人全部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法日渐消远,原有农耕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方法逐步消退,大家物质消费方法和生存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大多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是农业社会和农耕文明的产儿。培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土壤”的退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漠视于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很多传统民俗节日被逐步“淡化”和“矮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外来文化快速涌入带来的冲击

6、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很多文化全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快瓦解、涣散甚至泯灭。部分优异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往往来不及清查就被外来文化的浪潮所席卷而去。不少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思想观念被逐步淡化。比如西方情人节和七夕节的遭遇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演绎的是一样的专题,遭受的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一个火爆,一个冷清。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造成传统民俗节日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也成为了影响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地人口流动频繁带来的冲击作为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经典的经济欠

7、发达小县,我县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统计,全县11.14万人分布于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占了50%左右,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户。这么的山水分割、人口分散、要素分离,造成了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市民,大家生产生活方法的改变,地方文化骨干的流失,客观上也造成了部分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日渐流失。另外,其它尚分散居住在各个乡村的村民也普遍外出经商务工,而且通常只在春节回家,节后又急忙外出,通常村落在家居住的人员已所剩无几,极难组织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123地方经济发

8、展水平不高带来的制约经济是把双刃剑,首先,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的融合,使得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步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其次,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我县现在就处于这么的双重困境当中,县域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域,大部分农村群众尚不宽裕,地方财政收入极为有限,现在还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节庆活动运作模式单一带来的制约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全部和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生活基础上的节日文化活动运作模式也应随之逐步改变。然而,从我县多年来组织

9、的多个节庆活动来看,其运作模式还有有待改善的地方,组织策划也有有待完善的地方,还一定程度存在“为办节而办节”的问题,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够,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也影响了我县各类节日活动的连续性开展。地方特色缺乏带来的影响特色,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集中表现。现在,我县除畲族“三月三”相对含有民族特色(但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相比又不具特色)、“梅源梯田开犁活动”含有一定地域特色外,其它的传统民俗节日全部是大同小异,溶入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甚少,人为拼凑成份多,原生态成份少,未能很好地挖掘出地方传统民俗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多种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未能很好地成为含有独特地域特色的

10、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展现,原生态性、地方性特色的缺乏,也影响了我县民俗节日活动的吸引力。三、对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办节”模式的一次探索传统民俗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文化载体,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多年来,我县在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一直在主动探索,尤其是今年举行的雾溪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因为“办节”模式的创新,让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全省8个少数民族关键县之一,我县畲族人口有近9千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8%。据考证,自明万历以来,广大畲民就有“三月三”吃乌饭、唱山歌的习俗。但长久以来,我县各地的畲民

11、通常只是以一个村,甚至是几户人家的小范围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只是“各管各”的民间自娱自乐,显著带有地方封闭性的局限。在年初省政府公布雾溪为畲族“三月三”传统节日保护地后,为了深入传承和发展畲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今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提倡下,雾溪村举行了一场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此次办节一改以往由政府自导自演、大包大揽的方法,而是明确了“畲族人过自己的节日”这一专题,突出了“吃乌饭”这一特点,提出了“民族特色有弘扬,群众主体得表现,年青人有事干,老年人有戏看,大家顺便还有钱赚”的目标,并采取了由雾溪畲族村详细主办、其它畲族村寨联办的形式。因为活动形式的创新,让此次活动带有了显著的原生态性,群

12、众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足的表现。活动当日,全县26个畲族村几千畲民自发地聚集到雾溪村,浓浓的乡音和民族情缘让广大畲民一到雾溪马上就沉醉在了节日的气氛之中,大家手捧乌饭,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属于自己民族的“狂欢节”,以致到了深夜,围坐在篝火旁的畲民们还久久不愿散去。即使这次“三月三”乌饭节没有完全达成初设的目标,但“办节”观念和思绪的转变,加上定位明确、专题鲜明,却让畲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近乎完整的展现,同时也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一次全新的尝试,为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保护和传承工作拓宽了思绪。四、对我县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索雾溪“三月三”乌饭节的成

13、功举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很主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传承发展这篇文章,就必需同时关注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这两个方面。没有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种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同时,雾溪“三月三”乌饭节活动的成功举行,也说明了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并不是没有生命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和时俱进,创新思绪,正确定位,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么,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

14、府提倡推进为辅的“办节”机制。我县的部分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春节舞龙和柳氏龙母传说、狮子闹千家等民俗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至今仍含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多年来,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协调困难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多民俗文化才逐步走向了衰败。所以,我们在深入加大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挖掘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充足发挥各民间组织本身的力量。经过建立多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加强对多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进和组织引导,完善传统民俗文化组织体系建设;经过树立经典、培育传人,开展文化示范村、示范户评选等方法,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

15、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同时,还要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当代文明有机相结合,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设展示、发展的平台,为其创设适宜的“土壤”,深入推进优异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23二是要确立以城镇“办节”为主,农村“办节”为辅的“办节”思绪。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民转产转业转身份是社会发展的必定。能够预见,以后我县农民进城的趋势还将深入扩大,城市化水平还将深入提升。作为地方政府,我们不应该让此成为加速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消亡的一个原因,而是应该将这一原本不利的原因转变为加紧保护和弘扬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一个契机。人口的集聚,同时也为需要广大群众广泛参加的这类活动集聚了人气。所以

16、,我们要立足实际,关键搞好云和镇、崇头镇等人口相对较密集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经过制订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培养文化经纪人等路径,深入做大做强关键城镇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同时,经过城镇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逐步激发其它周围乡村民众过自己节日的热情,促进全县各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我们在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中,除了要继续继承优异传统文化,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给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只有这么,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愈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节拍,才能为更多人所接收,才能有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舞台。当然,创新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否定,而是一个扬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