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67109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文章标题: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分析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思考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支持多大人口 规模得以生存的潜力。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小于人口容量,则人口规模还有一定的扩张余地,而 不至引起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经济系统的危机;如果城市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容量,则说明城市人口对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或社会 经济系统的综合压力已超出两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会 引起城市所在地自然资源供给系统的永久性破坏,从而导致该城市人口容量的 永久性减少或将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功能紊乱,

2、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 题。所以,在科学测定的基础上界定城市人口容量,采取适宜的手段使城市人 口规模与其容量相适应,是使城市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分别 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容量两个方面,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讨 论,目的是为北京市人口容量的界定提供理论支持。一、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 PRED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早在70年代初,国际社 会就以协调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优化生存环境,调控失调的地球表层为目 标,提出了区域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发展(Developm

3、ent)问题的研究。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核 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系统的思想;二是协调的思想。只有真正做到了 PRED协调 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区域,也应该把系 统的思想和协调的思想贯穿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 发展观,反映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和环境关系认识的变化。尽管不同学科对可 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本质的理解应是相同的,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允许范围内的发展,它要求人类控制自身数量的增加,并理 智地选择经济发展方式,控制资源消耗数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并通过人类自身 各方面的调整,达到在保持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条件下人

4、类社会能够 永续发展的目的。概括起来,城市 PRED 系统的基本特征有:1. 整体性特征。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大子系统及其各组成元素或环 节都不能离开系统的整体而单独研究,局部的问题必须放在全局中协调解决。 例如资源问题,不能仅就资源而论资源,必须与人口规模、消费方式、产业结 构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动态性特征。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随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动态过程,PRED四大子系统处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化进程中, 它们互相交织,共同推动整体系统的演进与变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时 间的演替,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导致

5、资源、环境和发 展问题与人口的矛盾更加激化。在现代,那些人口规模过大的区域或城市,人 口问题已成为制约其 PRED 系统协调发展的带有主导性的重大问题。3可调控性特征。在PRED复杂系统中,必然存在若干个主要的参数或杠杆作 用点,称之为“政策作用点”或“调控开关”,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 政策发生变化,其影响将在系统中蔓延开来,例如,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 构、资源价格、环保标准等都是政策作用点,从对这些灵敏度较高参数的调控 入手,就可以有效地改善PRED大系统的总体功能。协调发展指人类通过规范自 身行为,达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结构比例 关系,推动城市PRED系

6、统向和谐、持续、高效和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其中衡量 各子系统是否具备协调发展条件的标准分别是:自然资源系统一可再生资源 是否达到永续利用,其开发利用总量是否控制在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之内,不可 再生资源的开发是否考虑到“代际公平”原则。经济系统一城市经济增长是 否与市情相适应,是否发挥了区域优势。社会系统一是否具备了合理调控人 口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人口政策等。生态环境系统一环境污染水平是否控制在 环境容量之内并能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二)人口规模是超大城市能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地域类型,它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人口的高度 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导致了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

7、社会活动。在城市PRED大系统 中,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生态子系统的主体 和主要消费者,又是城市经济子系统的主人和主要生产者。城市人口子系统的 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 我国,超大城市一般指人口规模大于 200 万以上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巨大 的人口压力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环境自净能力形成尖锐矛盾,许多城市 相继出现了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国600多个城市,有300个是缺水城市。以北京为例,由于人口规模的 扩张直接导致了城市的扩大,从而引起一系列连带效应。诸如:住宅面积不断 增大导致采暖季燃煤造成的S0,

8、2污染逐年加剧;城市人口过于拥挤,造成交 通堵塞;更加剧了汽车尾气排放量,使北京的NO,X含量始终居高不下。这些 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北京成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又如,由于城市逐年外延,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生活水平提高,致使北京水资源 短缺更为严重,自 70 年代开始,北京的城市供水就一直是一个棘手的大问题。 北京每天的垃圾产生量1986年仅有0.75万吨左右,到1997年则上升到1.3万 吨左右,这期间人口增长了近200万。从北京郊区垃圾填埋场分布图看,几乎 已包围了整个城市,且占用了大量优质农田。上述这些都说明人口规模的扩张 已构成了对北京这一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威胁,即一方面是城市人

9、口规 模的持续扩张及由此造成的对城市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北京的资 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已呈临界状态,有些甚至已超负荷,形势十分严峻。如不尽 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规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无法贯彻实施。二、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一)城市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与前瞻城市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 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 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它有着自身的成长机制和运行规律。1.前工业社会时期 前工业社会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是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 史阶段。这一时期从经济特征看,城市主要是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和

10、农产品的 集散地,鉴于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建 立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城市不可能获取大量的商品粮以养活城市人 口,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绝大多数规模较小,数量也较少。2.工业社会时期产业革命引起了各方面深刻的变革,小规模的分散劳动为社会化的大规模集 中劳动所替代,大机器生产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要求产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 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 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 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的现象。另一方面,工业社会时期农业生

11、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大批农业剩余劳 动力可转入工业生产,而且农产品的极大丰富也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大 幅度上升成为可能,因此这一时期城市从数量上来说是一个迅速增加的阶段, 从规模上来说,是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3. 后工业社会时期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阶 段的城市,其主要经济功能已从大工业生产的集聚区转而成为第三产业中心, 商贸、金融、房地产、信息等生产服务业在城市蓬勃兴起,而工业在城市经济 中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一时期城市规模的扩张势头将有所减弱,甚至趋于 停滞。4. 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对城市规模的冲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显现,并逐渐扩散开来。在 高度

12、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的城市,信息传递不再受距离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 产服务业的业务联系可以通过现代化通讯网络实现,所以使得生产要素高度集 聚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有所弱化,超级城市不再成为必要而走向裂解。在信 息时代,城市中与信息密切相关的产业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市将从 工业制造中心、商贸中心逐步转为信息流通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 心。(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规模变化在前述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两点,一是城市功能的变化;二是随城市 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城市规模的变化。工业社会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呈扩张趋势,但扩张速度较慢;进入工业社 会后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并达到较大规模;后工业社

13、会城市人口规模仍然维 持在较大数量级上,但增长势头基本趋于停滞;最终进入信息时代后,城市规 模趋于减小。上述过程的启示意义在于,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经济功能始终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人口规模应当与城市经济功能相适应,并随城市经济 功能的变化而做相应调整。(三)北京城市经济功能分析及其对人口规模的影响解放前,北京基本上是一个手工业及简单工业集中地和地区性商品集散地。解放前北京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商贸中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第二产 业。这是由于当时城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面积较小,乡村面积比例较大所以 第一产业比重也较高。50 年代中期以后至90 年代中期的 40 年期间基本上是工 业占经济发展

14、主导地位的时期。与此相对应,这一阶段北京市人口规模迅速膨 胀(其中只有60 年代,前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后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 响,人口规模基本处于停滞)。可以认为这一阶段的人口扩张与城市的工业化 基本是对应的,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从 1994年开始,北京的城市经济功能 进入了质的转变期,1994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了第二产业增加值,成为当年 北京经济的主导产业,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0,这种趋 势一直持续至1998年。虽然1999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工业的增加值又重新占据 了主导地位,但北京已进入了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 功能转型过渡期这一点应

15、该是确定无疑的。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应与城市经济功 能相适应的规律,可以认为,客观上北京市人口已经基本达到了最大规模,其 人口规模变化趋势应从持续增长转向基本稳定。但从图 3 看, 1994 年以后,北 京市人口规模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势头。由于人口盲目增长,不能及时 适应经济功能转变后对人口规模变化的要求,造成大量城市劳动力过剩,效益 较差。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这一情况:一是目前出现大量工业企业下岗职工; 二是在岗职工(包括个体经营者等)效益极低,形成对比的是香港作为一个第 三产业极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被誉为“购物天堂”,但其从事商业批发、 零售和饮食业的从业人员仅占全港总人口的7.8(19

16、97年),而北京1997年城 镇人口中三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包括外地来京的)却占到城镇总人口12.7。这 一数据说明,北京市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实际上已经过剩, 很难再继续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具有惯性,所以才会出现人口规模变化趋势对城市经 济功能适应性的滞后现象。如果对这种滞后现象不加干预,则北京市人口规模 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10 20年或更长时间,直到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资源短 缺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届时,人口规模扩张态势才会逐渐向基本 稳定过渡。但此时,无论是对北京的城市发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均已造 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所以,对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应是势在必行的。具 体到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控制则有多种选择,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三、城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 很多,某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在界定城市人口容量之前,有必 要把各因素对城市人口容量的作用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