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457666633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江苏省徐州及南通等七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生物试卷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项选择题:本

2、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B. 促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C. 胆固醇参与构成细胞膜D. DNA和RNA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氨基酸的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详解】A、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化合物,故氧是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A错误;B、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B错误;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D、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RNA不是,

3、D错误。故选C。2.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和特性B. 衰老细胞的质膜通透性和细胞骨架均发生改变C. 凋亡的细胞会产生凋亡小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机体损伤D. 癌变细胞的质膜表面糖蛋白增加导致其容易发生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也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和特性,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

4、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比如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形成完整植株,A错误;B、衰老细胞的质膜通透性和细胞骨架均发生改变,导致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收到影响,B正确;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凋亡中形成凋亡小体,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错误;D、癌变细胞的质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下降,导致其容易发生扩散和转移,D错误。故选B。3. 在利用香蕉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磨前先用液氨冷冻处理香蕉,有利于DNA的释放B. 香蕉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95%的冷酒精,有利于DNA析出C. 将出现白色丝状物的溶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

5、,弃上清液取沉淀D. 将DNA丝状物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出现蓝色【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溶解性:(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0.14mol/L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详解】A、冷冻研磨可以从各种环境样本中获得高质量的 DNA,研磨前先用液氨冷冻处理香蕉,有利于DNA的释放,A正确;B、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香蕉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95%的冷酒精,有利于DNA

6、析出,B正确;C、将出现白色丝状物(粗提取得到的DNA)的溶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弃上清液取沉淀,C正确;D、将DNA丝状物放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中,使其溶解,再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出现蓝色,D错误。故选D。4. 揭秘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B.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了DNA呈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明了DNA的

7、半保留复制【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A错误;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8、DNA,B错误;C、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了DNA呈规则的螺旋结构,C错误;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正确。故选D。5. 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蛋白对于维持叶绿体的离子平衡和pH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表示叶绿体中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K+通过TPK3运出类囊体腔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 H+通过KEA1和KEA2运输的动力来自于K+的浓度差C. 据图推测细胞质基质中的K+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D. 类囊体薄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对于维持类囊体腔中的pH起关键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以

9、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 做主动运输。【详解】A、据图可知,类囊体腔内的pH为6,叶绿体基质中pH为8,H+通过KEA3从类囊体腔进入叶绿体基质是顺浓度梯度,产生的化学势能将K+逆浓度运进类囊体腔,因此类囊体腔内H+浓度较高,K+通过TPK3运出类囊体腔是顺浓度梯度运输,是被动运输,A正确;BC、据图可知,叶绿体外的pH为7,叶绿体基质中pH为8,H+通过KEA1和KEA2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

10、,不需要能量,它们顺浓度梯度运输时产生的化学势能将K+逆浓度运出叶绿体,推测细胞质基质中的K+浓度高于叶绿体基质,B错误,C正确;D、类囊体薄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能将H+运输到类囊体腔中,从而维持类囊体腔中的低pH环境,D正确。故选B。6. 博来霉素(BLM)是一种常见治疗癌症的药物,但它能促进-SMA、Fibronectin、CollagenI三种蛋白的合成,导致肺纤维化。研究发现人源胚胎干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在肺纤维化治疗中有显著的作用,机制见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博来霉素可以抑制Thbs2的合成从而增加导致肺纤维化的三种蛋白的含量B. 外泌体中的miR-17-5p是在

11、人源胚胎干细胞中经相关基因的转录产生的C. 外泌体中的miR-17-5p可以与Thbs2的mRNA碱基互补配对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D. 外泌体中的miR-17-5p调控Thbs2基因的表达,但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详解】A、根据题干图示信息,无法得出博来霉素可以抑制Thbs2的合成,A错误;B、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人源胚胎干细胞中经相关

12、基因的转录产生miR-17-5p,经过“包装”进入外泌体中,B正确;C、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外泌体中的miR-17-5p可以与Thbs2的mRNA碱基互补配对,导致不能正常翻译出Thbs2,C正确;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外泌体中的miR-17-5p调控Thbs2基因的表达,但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D正确。故选A。7. 萨克斯滨螺是一种海洋蜗牛,在过去10万年内成功进化为胎生,而其栖息地的“近亲”海洋蜗牛还是卵生,这种进化导致萨克斯滨螺可以扩散到新的栖息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构成一个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 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

13、结果C. 萨克斯滨螺化石是研究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 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生殖方式不同,可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B、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是逐步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D、在

14、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故选A。8. 南通某中学利用层析柱进行色素的分离、收集实验。各种色素在层析柱填充物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当使用层析液分离时,吸附力强的组分在层析柱中移动速度慢,反之则快。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层析液应该从层析柱的上端滴入从下端流出B. 叶黄素的吸附力最强在层析柱中移动的速度最慢C. 色素从上到下依次是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胡萝卜素D. 本实验的主要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吸附力强的组分在层析柱中移动速度慢,反之则快,结合图示可知,吸附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黄色(叶黄素)、黄

15、绿色(叶绿素b)、蓝绿色(叶绿素a)、橙黄色(胡萝卜素)。【详解】A、层析液应该从层析柱的上端滴入从下端流出,以便于色素的分离,A正确;B、由图可知,叶黄素(黄色)的吸附力最强在层析柱中移动的速度最慢,位于最上端,B正确;C、根据色素的颜色可判断,从上到下依次是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胡萝卜素,C正确;D、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的主要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柱填充物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D错误。故选D。9. 人在胆囊病变初期,常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机制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为胆囊B. 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cdC. 图中、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D. 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感觉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A、产生痛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