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457666524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统一练习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

2、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第

3、。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

4、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流淌过怎样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取材于王巍、施雨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已故的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多年来,探源工程专家聚焦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为工作重心、擦亮已经沉睡数千年的文明“星斗”,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经过多年努力,探源工程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业基础

5、,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经历了不同的兴衰过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与此同时,各个区域文明彼此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音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和合思想等。距今43003800年前,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原因,长江流域、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中国。这种历史趋势可以概括

6、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一体”也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和远因。值得一提的是,探源工程还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发展特征的文明判断标准,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探源工程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观点,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

7、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常见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新标准的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存在。同时,这一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有益贡献。(取材于赵辉、王思北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要论证“炎黄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这一观点,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记载不能作为参考依据的一项是( )【链接材料】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

8、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均为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A. 诸侯相侵伐B. 轩辕乃习用干戈C 教熊黑貔貅軀虎D.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2. 有拍摄团队策划制作纪录片何以中国,第一部分依历史进程共制作4集,内容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成果基本吻合,展现了早期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根据材料二,下列最可能成为这4集名称的一项是( )A. 秦汉 星斗 天

9、下 家国B. 摇篮 古国 星斗 择中C. 家国 星斗 天下 秦汉D. 摇篮 古国 择中 星斗3. 根据材料二,下列考古发现不符合判断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的一项是( )A. 陕西神木石峁巨型城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构成,内有大型宫殿建筑。B.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随葬品有鼍鼓和表明持有者掌握军事权力的玉石钺。C.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万余片刻有文字甲骨,内容涉及农耕、天气等。D. 浙江良渚出土的祭祀用礼器“玉琮王”,表面有人兽合体的“神徽”图案。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探源工程是在上世纪文明起源探讨及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B. 中华文明从纵向看

10、是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基础,横向看是联系全球华人的纽带。C. 夏鼐先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与苏秉琦先生“满天星斗”说迥然不同。D. 判断文明的原有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可见文明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5. 与国际学术界既有的“文明三要素”相比,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李推官书宋张耒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

11、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

12、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涛波,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挦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 捐去文字常体 捐:舍弃,抛弃B. 是以圣人贵之 贵:贵重,重要C. 使脉理不属 属:连续,连贯D. 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 希:稀少,罕见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力为瑰奇险怪 故预为足下陈之B. 抑耒之所闻 激之为风飙C. 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 如知文而不务理D. 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即使是巧妙的粉饰也会漏洞百出B. 横斜反覆,自中节目不管横说顺说,正说反说,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C. 因其所适而变生焉这是因为它适应了外在环境而发生变化D. 挦扯而牵合

14、之率意割裂摘取(他人著作),牵强地用于自己的文章中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耒写作本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B. 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蛙蚂蟥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文章徒有其表。C. 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D. 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语,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10. 作者认为“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强调文章写作重在阐明道理。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对此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写人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人物往往“正邪

15、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判断甲、乙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将人物的名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选文一【甲】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乙】“嗳哟”了一声。【甲】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选文二【甲】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乙】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甲】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甲】_【乙】_(2)下列表述不符合“正邪两赋”说法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B.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红楼梦第二回)C. 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