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7621309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源细胞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在自然界、某些工业生产环境(如发酵工业和废水处理)以及人和动物的体内外,绝 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 biofilm,BF )方式生长,而不 是以浮游(planktonic)方式生长。BF是细菌在机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 同一菌株的BF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虽然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是人牙菌斑BF细菌,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 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而忽视了对BF细菌的研究。随着对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发现BF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抗性很强,从而导致严重

2、的临床问题,尤其是慢性和难治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开始重视对BF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期,Gibbons和van Houte等对牙菌斑BF细菌和龈病的关系做了大 量研究,为深入了解 BF细菌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知,细菌可在人体 组织如牙齿、牙龈、皮肤、肺、尿道及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BF,引起诸如牙周病、龈齿、慢性支气管炎、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难治性肺部感染和心内膜炎等疾病。在血液、组织 液和淋巴液等体液中一般不形成BF。但由于这些体液含有适合细菌生长的有机营养成分,因此,当体液中含有细菌时,这些细菌可在人体内人工医疗装置(如隐型眼镜、人工关节和 心脏人工瓣膜)等无生命物体的

3、表面形成 BF。此外,BF细菌还可污染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 施,如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和食品加工设备等,由此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据估计,大约65%人类细菌性感染是由 BF细菌引起的。BF研究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其真正作为 一个独立学科发展起来始于 20世纪70年末。90年代后,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对 BF细菌 在医学上重要性的认识,BF研究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蒙大拿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膜工程中心。近几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 NIH)也为此投入大量研究资金。目 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BF研究,以期了解 BF形成的分子机制、生理生化特点及其调

4、控机理等,其目的为控制BF的相关感染。一、细菌生物膜的特点细菌生物膜(BF),国内也有学者译为生物被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 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BF中水份含量可高达 97%。除了水和细菌外,BF还可含有细菌分泌的大分子多聚物、吸附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及细菌裂解产物等。因 此,BF中存在各种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 DNA、RNA、肽聚糖、脂和磷脂等 物质。BF多细胞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细菌起始粘附、BF发展和成熟等阶段,BF细菌在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一)细菌粘附:细菌对宿主表面的粘附是细菌在宿主体内形成BF的第一步。这种粘附作用主

5、要是细菌表面特定的粘附素蛋白(adhesin)识别宿主表面受体(receptor)的结果,因此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宿主组织表面的蛋白、糖蛋白和糖脂常可作为受体,而选择性地吸附特定种类的细菌。细菌粘附于表面可免于被流体带到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例如,生长在尿道中的大肠杆菌具有高度进化的表面结构,牢固地附着在尿道内,免于被尿液冲出体外。细菌可很快发生粘附,便如,内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naeslundii )对附着在羟基磷灰石小 球上的酸性富含脯氨酸的蛋白粘附,约1小时吸附即趋于饱和。 在细菌粘附阶段,由于缺乏成熟的BF结构保护,细菌的抗性不强,因此,抗菌药物的疗效相对较好。(二)BF

6、的发展:细菌粘附到表面后,即调整其基因表达,在生长繁殖的同时分泌大 量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EPS)。EPS可粘结单个细菌而形成细菌团块,即微菌落 (microcolony )。大量微菌落使BF加厚,因此,EPS分子的产生对BF结构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此阶段,除观察到 EPS合成的增加外,也经常观察到细菌对抗生素抗性的提高。另外, 还伴有诸如增加对紫外线的抗性、遗传交换效率、降解大分子物质的能力以及增加二级代谢产物的产率等特性的改变。变化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但正是BF细菌的这些特性导致了严重的临床问题。(三)BF的成熟:成熟的BF形成高度有组织的结构,

7、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scanning laser microscope, CSLM )观察到成熟BF结构是不均匀的,即具有不均质性(heterogeneity),它是由类似蘑菇形状的微菌落组成的,在这些微菌落之间围绕着输水通道,可以运送养料、酶、代谢产物和排出废物等。因此,有人将成熟的 BF内部结构比喻为原始 的循环系统。当细菌在增殖时可因菌种、营养、附着的表面和环境条件不同,形成疏松或致密以及厚薄不等的 BF结构。在BF成熟过程中,除了与上述EPS的产生有关外,细菌的密度感应系统(quorum sesing system)起重要作用。例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

8、as aeruginosa)的密度系统突变株,与野生菌相比,其形成的BF较薄,缺少复杂的结构,且抗性较差。细菌密度感应系统是细菌通过监测其群体的细胞密度来调节其特定的基因表达,以保证BF中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避免细菌过度生长而造成空间和营养物质缺乏。革兰阴性细菌的密度感应系统大多是利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s, AHL )作为信号分子, AHL浓 度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AHL达到一个阈值时,可与一种转录激活子结合而激活,AHL和转录激活子复合物进一步诱导靶基因的表达。成熟的 BF内在的调节机制或在外部 冲刷力等作用下可部分脱落,脱

9、落的细菌又转变成浮游生长状态,可再粘附到合适的表面形成新的BF。由于BF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且结构上存在不均质性,因此, BF中的细菌是在不 同时间和空间发展的,其基因表达和生理活性也具有不均质性。BF垂直方向不同层面的细菌RNA含量、呼吸活性和蛋白质合成均不同。同时由于细菌所处微环境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等不同,可使遗传学上一致的细菌个体表现不同的特性,如产生毒素不同可使BF中一些细菌个体对宿主无危害,而另一些细菌则可能对宿主有致命威胁。因此,不均质性是细菌BF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也与细菌的抗性有关。从理论上讲,BF是细菌在表面生活时采取的生长方式,这是细菌的一种本能,任何细 菌均可形成BF。

10、但是,当细菌的一种本能,任何细菌均可形成BF。但是,当细菌发生遗传改变时,可影响其形成 BF的能力,并有可能影响其致病性。有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如菌毛 等)与形成BF能力有关,则其毒力强弱可影响其BF的形成。具体到某一菌株能否形成BF,是与环境信号有关的。环境信号包括营养成分、温度、渗透压、pH、铁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其中营养成分对BF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几乎可在任何右以生长的条件下形成BF,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K-12和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的一些菌株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不能形成BF,但是,大肠杆菌 0517: H

11、7只在低营养培养基条件下形成BF。如菌株是由表面分离的,一般该菌株具有形成BF的能力。不是由表面分离的菌株,可用微量反应板方法测定其形成BF的能力,其基本步骤是在微量反应板的孔中培养细菌,形成的BF将吸附于孔壁,洗掉浮游细菌后,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是否形成BF。BF可由纯菌种形成,也可由多菌种组成。在多菌种BF中,不同菌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存在着菌种的交替演变。牙菌斑是典型菌种 BF,革兰阳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和放线菌是牙菌斑 BF中早期定植菌种,它们的粘附表面受体,例如,梭杆菌(Fuso-bacterium) 可通过共凝集作用(coaggregation)粘附到链球菌

12、和放线菌上面。另外,链球菌和放线菌的 代谢造成局部微环境改变(氧化还原电位和pH等)也为新菌种的演变创造了条件,例如,一些兼性厌氧菌的生长消耗氧气,从而创造了厌氧微环境,使绝对厌氧梭杆菌有可能在口腔这一开放环境中得以定植生存。因此,多菌种BF扩大了细菌的生存环境。二、生物膜细菌致病的机制(一)抗生素抗性:与浮游细菌相比,BF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提高10-1000倍。BF细菌抗药性主要取决于其多细胞结构:(1) BF中的EPS起屏障作用,限制抗生素分子向细菌细胞运输。多糖蛋白复合物还可与一些药物反应,具有中和药物的活性;(2) BF中微环境的不同可影响抗生素的活性,如局部酸性代谢产物的积累对许多

13、抗生素的活性有拮抗作 用。厌氧微环境可严重影响氨基糖昔类抗生素的活性等。此外,营养的消耗或抑制性代谢产物的积累可使一些细菌生长缓慢或停止分裂,这类细菌一般对抗生素敏感性差。在此,BF结构的不均质和 BF细菌生理上的不均质性渗入的药物只能杀死一部分细菌,而另一部分细菌则存活下来;(3)表面生长可诱导细菌表达与浮游细菌不同的基因,诱导产生 BF特异性 表型。例如BF中的一部分细菌可进入一种类似牙抱菌的分化状态,其对抗生素有高度抗性;(4)多菌种BF中各菌种的协同作用。例如,产生 3-内酰胺酶的菌种可保不产生此酶的菌 种免受青霉素的作用。(二)对抗机体免疫防御: BF细菌可利用多种方式对抗机体免疫防

14、御机制:(1)减少细胞因子(cytokine )的产生或酶解细胞因子。例如,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浮游细胞刺激人血淋巴细胞产生的 丫干扰素量是BF细胞的8-16倍;(2)抵抗 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4) BF细菌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但这些抗体不仅难以灭杀 BF 内部的细菌,而且可在 BF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周围的机体组织;(5) BF诱导的补体转化和中性粒细胞呼吸明显下降。值得指出的是,一种BF抗药或抗体机体免疫防御的机制不是单一的,往往有多个机制共同起作用。另外,不同菌种的抗性机制也不尽相同。三、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控制常用抗生素疗法对细菌

15、BF引起的感染疗效欠佳。随着细菌耐药因子的传播,传统抗生素的疗效更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细菌BF的研究为抗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难治慢性感染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一)从细菌BF中鉴定新的抗生素物质,发展新型抗生素类药物。新药的设计目标是 破坏BF的形成,因此,凡是与 BF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形成有关的分子转化、代谢活性和信 号传导过程,均可作为新药研制的目标。1999年Schneewind研究组在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中发现了一种转肽酶(sortase),它与表面蛋白的分泌定位有关。该酶缺 陷株不能表达表面蛋白,从而大大减弱对宿主的粘附性和致病性。转肽酶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革兰阳性细菌中,因此,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新药目标,能抑制转肽酶形成的药物预计能有效预防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感染。EPS和细菌密度感应系统等均可作为筛选新药的目标,新药可干扰EPS和AHL信号的合成,或降解已形成的 EPS和AHL。其特点是不杀死细菌, 而只是破坏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粘附、定植和形成保护性的BF,这样细菌发展抗药性的环境压力较弱,因此不易产生抗药性。(二)研究人体健康微生物 BF的组成及其与宿主和睦相处的分子机制,发展新型抗感染微生态制剂。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所有BF都是有害的,人体带有大量正常微生物,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