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二战后的世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594050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二战后的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二战后的世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现代史(二)(二战后的世界)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涉及章节2.7.3)一、课前预习11953年斯大林逝世, 稳固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 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在爱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 活动。 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提高 的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 ,以提高粮食产量。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 。 3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 ”思想,代替“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

2、化,实行 ,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4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 ,苏联实际上解体。二、重点归纳与解析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内容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要求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教学建议1.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勾勒其曲折性。2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

3、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3. 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4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考试说明(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两套版本的共同点1、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

4、米;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方面: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斗争,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为改变经济发展衰退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开始改革。政治方面: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改革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矛盾激

5、化,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3、八一九事件: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政局动荡。导火线是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影响是国家大权落入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组织彻底瓦解,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签订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联体”。1991年12月21日,签订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因此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林姆宫上空降落。 2.构建体系 背景: 农业: 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工业: 政治: 评价: 未能打破斯大林

6、模式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措施及影响 原因:苏联解体 影响:三、活动探究例1 回首苏联历程步骤一:观察风云人物,走近历史。斯大林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1)上面三位历史人物中在苏联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答案: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开创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率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案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农业和政治;失败。步骤二:整合资料,探究历史真实。(2)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觉得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

7、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高度集权;未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脱离社会主义方向。步骤三 反思历史,总结教训。(3)斯大林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体现?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答案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个人崇拜盛行;高度集权。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年份1981-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

8、% 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材料四 而苏共领导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

9、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把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作为自己的特权,这必然增强苏联群众的逆反心理,以至认为其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的,搞到后来,甚至危及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党的领导人也因此威信扫地,成为民众嘲讽的对象。 苏共亡党十年祭请回答:(1)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材料一来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答案收到一定效果,但从长期看,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境地。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根本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联经济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0、?答案趋势:经济增长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原因:改革方针失误,过分侧重重工业,未能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人民生活状况恶化,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苏共的特权和腐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失望,也使苏联共产党失去群众的支持,因而改革失去群众基础和方向。(3)为扭转经济改革不利局面,戈尔巴乔夫实行了政治改革,但最终为什么还是不能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答案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导致局势更加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四、练习与检测1有学者指出:“

11、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指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 C.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答案 C.3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A.改革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 B. 改革背

12、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 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答案 B.4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 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 B.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有 改革步伐要稳健 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 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就是要大刀阔斧,否定一切A. B. C. D.答案 A.6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中,直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B.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 D.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答案 C.7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A.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B.扩大国营农场的经营自主权C. 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D.大规模的开荒和种植玉米答案A8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