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553067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2、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

3、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

4、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我国汉族丧葬习俗大体如下: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小殓 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

5、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 盖,称小殓。报丧 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大殓、成服 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安灵、堂奠 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

6、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超度 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灵(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天七夜。做七 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今已无此忌。 出柩 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

7、者即可归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现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检骨改葬 安葬后八至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此俗原为客家人丧葬一大特点,称二次葬。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后己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的,实为一种陋俗。这种习俗现在已摒弃了。什么是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起源于佛教,佛教给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带来了“七七追荐

8、”等仪式,是一种超度死者亡灵的大法会。佛教认为,人死亡以后到转生完成之间有一个很短的缓冲期,称为“中阴”,时间很短,只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魂谓“中阴身”,中阴身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六道轮回,否则就会灭失。这四十九天中,除了极好的人可以直接升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要通过超度赎罪,才能投个好胎。也有民间传闻说人又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七满魄尽,所以要“做七”和“三周年”(注:因为魂未散尽,故需守孝三年)。要在“七魄”没有散尽前请出家人来超度,尽力改变他转世投生的类别。如果过了这四十九天再超度,只会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投胎的类别了。还有

9、种说法称,在死者去世之后的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就要审问亡魂一次,就像经历七灾一样。(注:投生=托生=脱生:谓有生命之物死后灵魂投胎转生世间。魂;说文:魂,阳气也。康熙字典解释:“云”和“鬼”联合起来表示“人死后其体魄中的阳气回旋升天”。人死之后,魄体留地,还原为地气;附宿于肉身的阳气则离开体魄,回旋升空,还原为天气。离开死者之体回旋升空的阳气,就是“魂”。 魄;说文:魄,阴神也。 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根是阴性。魂为阳,魄为阴。三魂七魄;中国道教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

10、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 如何“做七”,“做七”有什么讲究?做七,也被称为“烧七”、“七七”、“斋七”等。是旧时汉族的丧葬习俗,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亦称“尽七”、“满七”等)。根据地方习俗不同,祭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与七七。现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缩短这四十九日的做法。或把“五七”作为“断七”,或“头七”与“七七”各七日,中间五个七每个两天为“七”,共24日的。我们就来分别讲讲一般人家“七七”怎么过:【二七、四七、六七】一般习俗以一、三、五、七这几个单七祭为重

11、,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称为“空七”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也有让女婿做“六七”的讲法。【头七】一般大家都认为,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回家中,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准备一顿饭,之后最好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要躲到被窝里。如果死者魂魄回来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影响他投胎为人。也有人说,人死后魂魄会在头七到处飘荡,当天家人应在家中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作为“天梯”,让魂魄顺着天梯到达天上。一般人家也比较青睐在头七做法事超度亡灵。这样亲人能早登极乐。【三七】三七也备受重视,可以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有

12、在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人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就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XX回来吧!”然后在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就给人们观赏事先扎好的设施齐全的住宅,现代社会类似祭品花样也很繁多,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这个就看个人喜好了。观赏之后,就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让死者在阴间有房住,叫做“化库”。【断七】断七(即七七,第49天)之后就出了孝期了,一般都很看重,亲朋好友都会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天一般会请道士和尚

13、来做法事,安家神,保太平。人们认为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过之后子女们就要脱下丧服,换上日常衣服。 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文化中已有较为模糊的阴间概念,汉代的镇墓文中,便发现了很多阴间的官吏和职称,如墓皇墓主、蒿里君、泰山令等等。同时,佛教也有彼岸世界的种种信仰和观念,但道教将这些系统化、具体化,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传说中道教的冥界在酆都(今重庆丰都),其君主称为酆都大帝,下辖十位冥王: 第一殿为秦广王,是鬼魂的报到处,称黄泉黑将,管生死寿天; 第二殿为楚江王,掌功过,是初动刑处,有16个小地狱; 第三殿为宋帝王,主管刑法,有黑蝇大地狱和16个小地狱; 第四殿为五官王,专管诈伪、欺人之类案子; 第五殿为阎罗王,这是从佛教中借过来的,梵名为奈落伽(Naraka)、泥犁(Niraga),据说是“地狱之王”; 第六殿是卞城王,专管奸淫、盗窃; 第七殿是泰山王,这是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移置过来的,在道教信仰中,专管僧、道犯罪; 第八殿是平等王,专管大案要案,有阿鼻地狱,这也是从佛教中借来的; 第九殿是都市王,专管不孝不悌、邪恶作伪; 第十殿是转轮王,这也是从佛教中来的,他所管辖的也是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