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发展简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752709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术发展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术发展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术发展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术发展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术发展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术发展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术发展简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战术发展简述 战术基本原则战术的发展趋势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接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战术反映战斗的规律,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战略,又对战略、战役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士兵成分、组织编制、训练水平、民族特点、地理等条件的影响,其中军事技术和士兵素质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战术特别是现代战术,又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战术有一般规

2、律,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战争性质、不同国家和民族,战术各有其特殊规律;在不同地域、不同战争阶段和不同战斗规模的情况下,战术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根据时机、地点、部队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战术”一词见于中国唐代李隐的潇湘录 马举中:“叟曰:方今正用兵之时也,公何不求兵机战术,而将御寇雠?”在欧洲一些国家,战术一词大多来自希腊文的taktira,意为布阵的艺术。战术的形成和发展战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战争和军事技术等的发展而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已经从古代的徒兵方阵战术逐渐发展为现代的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术。公元 9世纪以前的战术敌对双

3、方以冷兵器进行战斗持续了数千年。由于社会的进步,兵器从石质、铜质发展为铁质,战斗人员从氏族成员、贵族、奴隶到农民,战术也由简单的方阵演变为多种阵形,从单一的正面冲锋格斗发展为多种样式的攻防战法。方阵的发展和奇正战术的运用相传中国远古时期,在黄帝打败尤的中,出现了原始的战阵。据尚书?甘誓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夏启打败有扈的甘之战中出现了战车。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的中,有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埃及方阵中也有了战车。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战车数量增多,车战逐渐成为战斗的主要方式。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周军列战车方阵(图1周军旅战车方阵示意图)。作战时,先以一部兵力为前锋

4、,接着投入主力勇猛冲锋,大败商军。公元前6世纪以后,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士兵成分的改变,军队数量增多,步兵、骑兵兴起,营寨壁垒出现,战场从平原旷野向险阻地区扩展,动转不灵的方阵已经不适应这些变化,开始向多种阵形演变,并产生了奇正战法。中国自春秋时期起,逐渐出现了鱼丽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等。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来看,在秦代兵马俑军阵中,有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阵形(图2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俑坑军阵示意图)。到汉代和三国时期,还有长蛇阵、五军阵和诸葛亮八阵(图3诸葛亮八阵示意图)。这些战阵可以作方、圆、曲、直、锐的变化,奇正战术得到广泛运用。在兵力部署上,防守为正,集中机动为奇

5、;为正,为奇。在战斗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在战法运用上,按一般方法进行战斗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方法为奇。战斗时,往往是用正兵当敌,出奇兵制胜。例如:晋、楚中,晋军先击弱敌,佯退诱敌,侧击右翼,两面夹攻;吴、越中,越军以两翼佯攻,调动对方,乘其空虚,中间突破;齐、魏中,齐军用减灶示弱,诱魏军中伏;燕、齐中,齐军以诈降麻痹燕军,巧用“火牛”,夜间奇袭;秦、赵中,秦以佯败诱赵,断其后路,包围穿插,全歼赵军;中,汉军佯示必渡,声东击西,迂回袭击,避实击虚;乌巢之战中,率步骑兵冒充袁绍军,轻兵偷袭,火烧辎重,出奇制胜等,都是运用奇正战术的著名战例。同一时期,亚洲、

6、欧洲一些国家的方阵战术,也先后被一些新的阵形战术所代替。例如,古希腊统帅在公元前371年的中,运用斜阵战术(图4埃帕米农达斜阵示意图),把底比斯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上进行主攻,击败了斯巴达军队。古罗马在公元前 4世纪采用了战术单位小、机动性大的军团战术,主力通常配置成三线(图5罗马军团战斗队形示意图),战斗时,首先以长矛兵投掷标枪,接着以骑兵两翼攻击和步兵连续交替突击,战胜对方。骑兵战术的发展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诸侯国建立了独立的骑兵部队,骑兵战术在长期战争中得到较快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多次用骑兵集团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以远程奔袭、迂回、连续攻击、乘胜穷追的战法,击败匈奴军。东

7、汉至隋、唐,骑兵的数量增多,训练加强,战斗力提高,从而快速机动、集团冲锋等新战术相继出现。6世纪,铁甲骑兵成为欧洲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以单骑格斗为主的铁甲骑士战术,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水(海)战战术的形成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舟师。公元前549年,吴、楚在长江进行了水战;公元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了海战。公元前480年,波斯舰队和希腊舰队在萨洛尼卡湾进行了萨拉米斯海战。作战时,双方都使用划桨为动力的木船和冷兵器,先以战船列阵,用箭或弩远射,再以冲撞、接舷格斗战胜对方。中国在东汉末年,还发展了火攻,汉建安十三年(208)的,就是巧用火攻取胜的著名战例。这一时期,一些国家对作战经验不断进行研究

8、和总结,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兵书。如中国的、,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艾涅的战术,古罗马S.J.弗朗蒂努斯的谋略、F.韦格蒂乌斯的罗马军制等,其中有不少论述战术的内容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而击虚”,“以正合,以奇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示形”、“动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而敌分”,“因敌而制胜”等原则,对战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017世纪的战术在10世纪,中国开始将用于军事;1013世纪,先后发明了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器及长竹竿火枪、等管形火器,并创制了金属铸造的。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通过来往商人和蒙古军西征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14世纪上半

9、叶,欧洲一些国家军队出现了火枪火炮。火器的大量使用,为战术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骑兵战术的鼎盛时期中国在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出现之前,骑兵战术继续得到发展。到13世纪,蒙古族成吉思汗发挥游牧民族精骑善射的特长,在便于骑兵机动的地形上作战,并综合鱼鳞、鹤翼、长蛇各阵为大鱼鳞阵(图6成吉思汗大鱼鳞阵示意图),标志着骑兵战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战斗时,先用前锋试探敌情,进行扰乱,继以大前卫进行攻击,左前卫、右前卫支援;如不胜,让左翼、右翼接应;再不胜,由大将军率本军和后殿直冲敌阵。此外,还用各种诈术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并尽量分割对方兵力,实施迂回包围,以袭击和穷追等战法消灭对方。火器的运用和线式战术的形成中国

10、在宋金战争、和宋蒙战争中,把霹雳、震天雷等火器用于攻守城寨的战斗,创造了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14世纪中叶,元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了大量火铳,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的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战斗时,火器手、弓弩手、长短枪手依次而列,前疏后密,骑兵在两翼或居后,先用火器猛射对方前锋,继以弓弩杀伤对方人马,再以骑兵冲锋和白刃格斗解决战斗。明永乐初,设置了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多次以袭击和伏击战术,打败瓦贵族的步兵和骑兵。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法国和西班牙分别改良了火炮和火枪,使枪炮的射程、杀伤力和机动力大为提高,开始取代弓弩和长矛。16世纪后半叶,明代军队火器更新,火器手约占半数,并采

11、用火器和冷兵器分别编排,前后重叠配置,组成小而疏散的三才阵 (图7明军三才阵示意图)。战斗时,先由游骑与敌接触,保障主力接敌和完成攻击准备,随后战锋队以火力杀伤对方,跳荡队进行白刃突击,驻队依情况从正面增强突击力量,或从侧背夹击对方。明军在防御战术方面的火力运用与工事、障碍、反击等结合上也有新的发展。17世纪初,瑞典旅采用了纵深不少于六列的横队队形 (图8瑞典旅横队队形示意图)。战斗时,先由炮兵射击,再以火枪手接战,接着长矛兵和骑兵实施冲锋,使火力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趋于完善。163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布赖滕费尔德会战(见)中,把约 100门火炮集中在一处使用;同年,中国后金军在

12、大凌河之役中,集中60门火炮轰击明军防守的于子章台,先后创造了集中使用炮兵的方法,炮兵战术从此诞生。中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的战争中,初期采用流动作战的形式,避强击弱,灵活运用以袭击为主要手段的游击战术,打击敌方;后期则集中力量,广泛使用火炮,挖掘壕沟和地穴,夺取敌方的城寨,发展了攻城战术。17世纪上半叶,由于火枪火炮的改进,弹壳、装弹铁探条和药包、霰弹、爆炸弹的使用,使枪炮装填大为简便,威力提高;同时,军队火器的比例进一步增大,火力成为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战斗队形的纵深进一步缩小,形成了线式战术。舷炮战术的问世和完善14世纪中叶,战舰的两舷开始装上滑膛炮,战斗

13、时,首先在较远的距离进行舷炮战,接近后,再以撞击和接舷战击败对方。到17世纪,舷炮战术成为海战的主要战法。这一时期,有许多包含战术内容的著作和专论。16世纪中叶,中国明朝名将总结了使用火器作战和训练的经验,著有和,成为当时中国军队战术训练和战斗行动的准则。17世纪末,欧洲出现一批条令,规定了战术基本原则和战斗的基本方法。1819世纪的战术由于武器从前装滑膛枪炮改进为后装线膛枪炮,战术有了较快的发展。从线式战术到散兵线战术的演变18世纪初,欧洲军队普遍废除了长矛和护身装具,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并实行雇佣兵制,促使线式战术不断改进(图9线式战斗队形示意图)。战斗时,军队一般展开成二至三线,火炮先

14、行远射,掩护步兵缓慢推进,距敌150200米,火枪手开始射击,最后以步兵冲锋和骑兵两翼迂回突击解决战斗。在中,由农民和市民组成的起义军,分成若干小队,使用线膛枪进行准确射击,利用地形,以散开队形与英军战斗,创造了散兵战术。18世纪末期,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克服了雇佣兵战斗不积极和线式战术两翼薄弱、不便于机动的缺点,创造了纵队战术。采取散兵与纵队结合的队形,使纵队战术臻于完善。战斗时,在决定性的时间、地点集中兵力,适时机动,分进合击,先以炮火猛击对方,接着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实施攻击,并从纵深不断增强突击力量,攻击一旦成功,骑兵迅速,适时投入预备队,消灭对方。在中,由于后

15、装线膛枪炮的使用,火力密度增大,纵队战术又被摈弃,出现了散兵线战术。进攻时,把火力、运动、突击结合起来,先行炮火袭击,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展开成散兵线,利用地形向前跃进,最后以猛烈冲击消灭对方;防御时,构筑掩体、堑壕等工事,用炮兵拦阻射击、步兵骑兵反冲锋等手段,击退对方的进攻。清光绪年间,新军开始装备近代枪炮,吸取德、日等国的战斗经验,改进了战术。攻击时,通常编为主攻、助攻和支援队,并成两线配置,以集中短促的炮火和步兵两翼攻击、骑兵侧后迂回,消灭对方。海军战列线战术向机动战术的发展18世纪,帆船舰吨位增大,普遍装备了大口径火炮,促使舷炮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即海上线式战术)。1805年

16、,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开始以战术群进行穿插分割的机动战术取代战列线战术。19世纪后半叶,各国海军从帆船舰队过渡到蒸汽铁甲船舰队,旋转炮塔炮代替了固定的舷炮,并装备了水雷和鱼雷,机动力和火力大为提高,使机动战术得到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瑞士军事理论家在A.-H.de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1838)、普鲁士军事理论家 C.P.G.von克劳塞维茨的、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17951796)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集中兵力攻敌弱点,实施兵力、火力机动,突然性和密切协同等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战术理论。K.马克思和F.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于研究当时世界的战争现象,总结了法国、西班牙、美国、德国、中国、印度等国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