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752432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设计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 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 称霸一时。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 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 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 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 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二、思路分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 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 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 明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一一个巨大 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 且说明科学家

3、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 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应该是撞击。三、段落结构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一一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 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4、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 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 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

5、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 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 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 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 击”的结论。四、说明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

6、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 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五、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 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 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 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 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

7、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 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 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 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 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分述。六、严密准确的语言“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 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

8、大 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 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 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 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 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 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返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

9、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 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 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情感目标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3.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

10、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 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 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 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 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

11、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 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一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 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的科学观点。2. 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 “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 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讨论明确:1. 1986年在南极发现

12、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 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2.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 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 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 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讨论明确: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一由恐龙化石在

13、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望岳.教案设计、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 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二)朗读诗歌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

1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 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 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 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 0 0公里。)问(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 如何”在

15、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 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 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 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 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 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