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747106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有引力之虹的隐喻结构与人文关怀摘 要: 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包含“火箭”、“性”、“彩虹”三个主要 隐喻,其构成的隐喻结构成为小说主题要素的依托和潜结构,三个隐喻背后的神秘本体既相互 制约,又相互映衬、相互影响,喻示着作者对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通过对 小说进行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可以透视品钦在“冷冰冰的叙述”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在剖析 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审视当代世界的全新视角。 关 键 词:万有引力之虹;托马斯品钦;隐喻结构;人文关怀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托马斯品钦作品中晦涩繁杂的隐喻结构历来都是评论界所关注的焦点。 在其小说作品中,品钦引入了“熵”

2、这一概念,并借助这一描述能量消散的热力学名词来喻 指人类文明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发展过程,从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冷静观察和思考。在一系列长 篇小说,如拍卖第四十九批(The Crying of Lot 49, 1966)中,“熵定律”的运用体现出小说家“深刻犀利、充满怀疑精神的科学观和人生观”1。然而对于其代 表作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 , 1973,以下简称虹)中由深刻的历史内 涵和文化内容所构成的“迷宫式的庞大的隐喻象征系统”1而言,“熵定律”的 解读模式似乎有些黔驴技穷,而且这种早期的解读模式在该作品中过多地注入了悲观主义科 学观的阐释,无法穷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关怀的

3、温情。 品钦在谈及自己的早期作品时曾希望读者们不要在他的小说中寻找“主题、象征和其他抽象的概念”2。近年来一部部新作的推出也不断地消解着评论界对其作品的阐释和归类。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对虹的评价:“虹中并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毋宁说这是一种经验,你并不需要解释它,而应该去体验,因为品钦已经将他要表达 的全部意义都明确地写在作品中了。”3从以往的评论看,小说中彩虹的神圣寓意 、火箭的死亡象征等隐喻都已成为评论家们归纳作品含义的切入点。但这些讨论并没有对分散的表象来进行综合以揭示作品的内涵,而是更多地显示出品钦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深切忧虑和悲观主义情绪。 笔者认为,品

4、钦在虹中并没有通过冷酷的叙述和狂热的“呐喊”来对人类社会的前景进行警告,而是在无序的表象之下将科技无节制发展和人类欲望无限放纵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了暗示。虹的社会学和文学意义在于在故事叙述和人物阵列的基础上对美国社会所进行的冷静观察和反思。品钦正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当今的美国社会,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隐喻结构来体现其启示录般的人文关怀。 一、虹的隐喻结构 虹以侦探小说的结构承袭了品钦的写作风格,但在情节上又以反侦探小说的特征结束,作品意义的超载使叙事内容成为集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宗教以及风俗歌谣等无所不包的“ 大杂烩”,因而从全文理出一个完整的情节是极为困难的。同时,小说的结构并没有按

5、照线性叙述的方式来组织文本,而是加入了大量的非情节性要素,显现出“碎片化”、“松散化”的 跳跃效果,反映了后现代小说“反中心”的叙事风格。 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零度之外将故事的时间设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圣诞节前夕。当时,德军正在使用一种威力强大的A4火箭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袭击。然而一个奇 怪的巧合却令盟军大惑不解:美国军官泰隆施罗斯洛普(Slothrop)习惯把他和女人发生关系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上,而这些地点随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火箭的袭击。在科学理论无法解 释的情况下,施罗斯洛普便被委以重任,调查A4火箭的秘密。第二部分在赫尔曼戈林赌 场的故事相对比较轻松,有更多的喜剧色彩。施罗斯洛普在赌

6、场的海边邂逅了双面间谍卡捷,并与其厮混。在赌场中,施罗斯洛普逐渐了解到自己小时候曾经接受巴甫洛夫的条 件反射试验,其试验的内容和一种叫做“Imipolex G”的化学物质有关。然而追溯过去的情节发展却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直到第三部分在基地内,施罗斯洛普终于断断续续地了解到,他小时候曾经被父亲卖到实验室,被一位科学家用来对“Imipolex G”进行性反射试验 ,而后来这种化合物又被用在了A4火箭的制造中,这一点似乎解释了其性行为地点同火箭落点之间的巧合。最后一部分反抗力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猜测。当施罗斯洛普看见天边的彩虹而喜极而泣之后,他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消解并飘散,而一直作为边缘人物的麦克西柯

7、则最终登场,希望能够通过爱和理性拯救世界。 整部小说中“隐喻”成为叙述的结构性要素。然而,繁杂晦涩的隐喻却给读者的阅读过程造成极大的困难,正如英国评论家托尼坦纳(Tony Tanner)所指出的那样:“虹赋予我们仿佛在阅读现代世界时的全新感受,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确定地说出小说所描述的究竟是战争的废墟还是人类精神的荒原,但很明显作者的用意的确是在昭示着一些东西”4 。 纵观全局,“火箭”、“性”、“彩虹”作为小说的主题要素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其中前两 者贯穿于小说的叙述过程,而第三个隐喻不仅出现在文中,还是小说标题的核心词。三个隐喻互为指涉,又互相影响,构成一条通过揭示隐喻本体来对作品的深层人文主

8、义思想进行分析和阐释的线索,从中可以窥见品钦对后现代社会问题的反省和忧虑,以及在“冷冰冰的叙述”5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 二、“火箭”的隐喻本体及其意义 整部小说中出现的各类人物都卷入了这场以“火箭”为核心的追寻闹剧中。其中有受雇于政府、同时也为解开自己同火箭神秘联系之谜的军官施罗斯洛普,也有想要通过火箭改 变部落命运的酋长伊赞,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专家、间谍等等。作为科技发展的象征,火箭处处受人追捧,但给人类带来的除了痛苦和毁灭之外却别无他物。作品对于人类追寻目 标意义所进行的颠覆实则体现出作者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的忧患意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

9、尽享巨大便利的同 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幻想,因此导致了“科学万能论”的产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打破了牛顿定律的主宰地位,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同时,作为社会矛盾的最高表现形式,两次世界大战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成为人类道德原则和理性丧失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科技的推动力是以火箭和原子弹的发明为主要代表的 ,而这两种发明一旦在战争中得以应用,又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战争的经历及战后形势的发展使人们一度陷入迷茫和恐慌,也迫使一些学者对科技与人类未来的关系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品钦将虹的故事背景放在二战后期,这本身就是对作品的深刻社会寓意 的暗示。在故事

10、开头部分,作者对圣诞节来临之前伦敦城遭到轰炸之后的萧条、压抑、灰暗 的情景作了详细的叙述: HTK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透出光亮。但现在却是晚上。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一座水晶宫殿的倒塌。墙倒屋塌,瓦砾成堆。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越来越破败,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起来。直到最后,他们来到拱顶之下:车辆猛地刹住,跳了起来,似乎在预示着一场无法申述的判决的到来6。 这段文字与弥尔顿在失乐园的开头部分对地狱内阴森恐怖情景的描写极为相似。市区的废墟有力地见证了战争对人类文明巨大的毁灭力。其中关于剧院玻璃穹顶坍塌的描写更容易让人

11、联想起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拱顶长廊”理论。“ 废墟”作为本雅明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象征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脆弱,而“为了庆祝文 明永恒而建的纪念碑一旦坍塌,表现了文明的短暂”7。 与战争灾难的描写相比,品钦对所谓的“科学万能论”的戏谑和讽刺则流露出一丝诙谐和玩世不恭。以主人公施罗斯洛普荒诞的经历为例,他将放荡的私生活标注于地图之上,而这些地点竟然和德国的火箭落点一致。披着神圣外衣的科学无法给这一荒谬事件以合理的解释,因此毫无根据的猜测和非理性的妄想占了上风,科学方法最终被施罗斯洛普漫无目的的追寻替代。作者在故事的开头就给了高高在上的“科学”一记重创,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又安排了一个个丧失理性规则

12、的人物在癫狂的世界上粉墨登场。施罗斯洛普不断发现的关于火箭的新线索总是支离破碎,他所遇到的事情也越发荒诞不经,演奏竖琴的时候他竟然将乐器掉进下水道 ,而他本人竟然也从下水道被冲走;在乘坐热气球逃亡时他用馅饼投掷追兵的飞机,并把饼摔在飞行员的脸上,竟打退了追兵的进攻;施罗斯洛普最终发现其童年时接受条件反射试验的化合物“Imipolex G”和火箭上使用的材料相同,这一点似乎成为其性行为与火箭落点重合的唯一“合理”解释。整个呈螺旋形发展的故事虽然夸张,但反映了作者对传统理性科学的虚伪性的嘲讽与颠覆。 品钦并没有将这个以追寻为主题的故事写成一个现代版的圣殿骑士寻找圣杯的神话,而是通过诡异离奇的描写赋

13、予了这个古老主题以新的含义。作为传统文化中女性象征的圣杯已被外形酷似男性象征的火箭所代替,成为现代社会中人性失落、异化的表现。火箭作为科学发展的代表,给人类带来的也只有苦难、毁灭和疯狂。德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阿兰弗兰克认为 :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信仰的变化,“后现代社会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并将 其合法化的是科学”8。科学在取代了人类对上帝的信仰的同时也在统辖世界的过程中建立了比神权更加严密无情的规则。“科学不仅仅奴役着自然界、社会和人,而且 威胁、危害人的生存,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和毁灭。”8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火箭的隐喻所反映的并不是所谓的“科学悲观论”,而是印证了品钦对于科技发展无

14、限膨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忧虑。 三、 “性欲”隐喻的哲学思考 有评论认为,虹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人类的性欲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作品,并使之成为故事情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情欲的泛滥取代了信仰、道德和爱情。施罗斯洛普荒唐的性关系地图成为整个故事的缘起,各类人物纵欲狂欢甚至一些性虐待、同性 恋等丑态都成为小说详细描写的场面。该作品之所以迟迟未在国内得以出版并少为 国内评论家深入分析,除了文本语言的晦涩之外,这些赤裸裸的描写也是其原因之一。 小说将二战后期作为故事叙述的背景,其目的就在于为出场的各类人物创造出一个道德和行为完全自由的舞台。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以对主要本能的有条不紊的抑制为

15、出发点的。 其中包括两种本能组织形式,首先是对性欲的抑制,它将导致集体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其次就是对破坏本能的抑制,这将产生对人和自然的控制,产生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9在战争中,文明的准则完全消失,人类思维和行为倒退回原始时代。以施罗斯洛普为代表的各类人物无视社会道德准则,成了“情欲的象征”。特别是在第二章在赫尔曼戈林赌 场中施罗斯洛普与卡捷纵情狂欢时,“她的面孔已经不复存在,变得十分抽象,令人无法触 及”6,这一描写充分显示出性欲膨胀过程中人性扭曲的过程。而在小说结尾处,德国军官垂死挣扎时还要将其同性恋伴侣装进A4火箭中发射的疯狂行为最终成为人类非理性欲望发展到极点的表现。 在爱欲与文明一书

16、中,马尔库塞在人类本能和社会发展的对立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爱欲 解放论”。他虽然反对借助伦理规范来对人的情欲进行压制,但也明确提出性解放决不等于性欲的放纵9译序4 。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发展与人性解放的二律背反决定了人性的矛盾,人类文明对先天本能(情欲)的压制其实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也是抵御死亡本能的前提。然而,小说中人物对情欲的放纵以及反常性行为的泛滥却动摇了人类生存中本来就很不稳定的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结合,意味着“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的最终同一,或者 说爱欲本能将屈从于死亡本能”9 。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和文明的终结。对人类欲望无限膨胀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冷静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 四、 “彩虹”的隐喻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