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7466693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李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关于考试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申请者姓名: 李 洋 身份证号码: 341125198001150034 所在省市: 安徽省滁州市 所在单位: 安徽滁州市第二中学 一例关于考试焦虑症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滁州市第二中学 李洋摘要:本案例通过对一例初三男生考试焦虑症的咨询案例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实行解释与分析,结合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和SCL-90、SAS、SDS 等的测验结果,从生物学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了评估和诊断,确诊为相关考试焦虑

2、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对求助者实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最后协助求助者克服了考试焦虑倾向,达到了咨询的目的。关键词:考试焦虑 理性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放松训练一、 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男,15岁,初三。身高1.69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喜欢迁就别人。2.个人成长史:从小生活在传统的家庭,父母都是农民,感情融洽,对其管教比较严格,从小就要求她做一个懂事规矩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最好,养成了做事情按部就班、追求完美的习惯。经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

3、交往,但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肯定,邻居也常常把她作为自己的孩子的榜样,父母为她感到骄傲,经常对她说她是家里的希望,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她上学。父母对求助者的学习非常注重,特别注重考试名次。一到考试前就对他说考试的重要,要求其必须考好,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中考马上就要到来,父母更是对求助者要求严格,每天都让他在家里写作业和复习,不准他外出。并强调要考上重点高中。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4身体状况轻微失眠,经过医院检查,无器质性问题。5社会功能能够实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效率不高。6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 标准分5

4、8,提示有轻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 标准分45,未达到抑郁水平;SCL90 测试结果:躯体化2.2,焦虑3.0,抑郁2.1,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二、 求助者主诉求助者称:中考即将来临,最近一个多月来晚上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也不好,经常肠胃不舒服,没有食欲。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且经常遗忘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想到中考时,总是会害怕自己不能考好,担心中考失败让父亲失望,受到惩罚。其他人看到自己失败会看不起自己。在考试过程中非常害怕监考老师说话或在自己身边来回走动,假如自己在还没答完的情况下,同学开始翻卷,或者答题时落笔重且很流畅的写字时,就会有些

5、发慌,影响正常答题。答题时脑中一片空白,原本记得很牢的东西,当看见考试题目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而且有紧张、头晕、微颤的体验。特别是一到月考时,以上的症状和想法更加明显。且有时会心跳加速,没有原因的害怕、出汗,感觉大脑中一片空白。虽然知道自己平时已经很努力了,该掌握的也已经弄懂了,但心理还是紧张,睡不好,吃不好。最近只要听到考试都会很紧张,怕考不好,同时也很担心自己的紧张会影响到考试的发挥,有时还会逃避考试。去医院检查,没有查出疾病,大夫说是过于紧张造成的。所以希望咨询师给予协助。三、 咨询师观察、理解到的情况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来咨询时,衣着朴素,说话小声,语气表现出不自信,特别是谈到考试的

6、问题时,来访者身体发抖,眼神闪烁不定,有点回避谈论考试的话题,双手紧握拳头,看上去很紧张。2.咨询师理解到的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因从小父亲对求助者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对他一直要求严格,而现在面临中考,求助者担心中考失败让父亲失望,受到惩罚。也担心其他人看到自己失败会看不起自己。虽然自己一直以来成绩都很好,但现在害怕面对考试,害怕考不好,只要谈到考试的话题求助者就会表现出紧张。与班级同学和老师关系基本融洽。最近一个月来,在考试前常说自己不想吃饭,失眠、考试听到同学答题的声音,便心慌意乱。平时记得好好的内容考试时都记不起来。放学回到家里情绪不稳定,时不时会发火,有时与母亲吵嘴。

7、经常独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老爱低着头,感觉有点在有意无意的逃避和父母见面。很多时候看到他房间中的灯光一大晚上都还在亮着,不知是在看书还是在干吗,第二天问他,他也不说。有几次考试他说自己病了,就没去参加。他最近饭吃得很少,有时还会发呆,我们以为他生病了,让他妈多次带他到医院检查,但医生说没有什么疾病,身体功能都正常。最近几次考试也没原来那么好了,当分析试卷时发现,有很多地方都是因为粗心而做错。问他原因时,他就说:下次我会考好的。”语气有点强硬,好像在发脾气。四、 评估与诊断(一) 诊断 经分析对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二) 诊断依据 1、根据过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

8、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心里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故排除精神病。2、求助者的主要症状为: (1)认知方面:想到中考时,总是会害怕自己不能考好,担心中考失败让父亲失望,受到惩罚。其他人看到自己失败会看不起自己。 (2)情绪方面:紧张、焦虑、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无原因的害怕。 (3)行为方面:逃避考试。 (4)躯体症状:心跳加速、出汗、身体发抖食欲减退、肠胃不舒服、失眠、易醒。 3、根据许又新评分标准:求助者病程为一个多月,评1分;其精神痛苦水准需要专业人士协助才能解决,评2分;能照常上学、生活,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评1分;总分4分,且其心理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故排除神经症。 4

9、、求助者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体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出汗,心跳加速、身体发抖等,所以诊断为考试焦虑症。 (三)鉴别性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求助者的知、情、意一致,主动求医,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在中考这个强刺激下出现了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的精神状态;晚上难以入睡,易醒,食欲减退,肠胃不舒服,心跳加速,身体发抖等身体症状;学习状态为学习成绩下降,难于静下心来复习。根据许又新评分标准:求助者病程为一个多月,评1分;其精神痛苦水准需要专业人士协助才能解决,评2分;能照常上学、生活,社会功能受

10、损较轻,评1分;总分4分,且其心理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故排除神经症。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在中考这个刺激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焦虑情绪体验、身体症状以及学习下降,但并没有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罪或自杀观点,故排除抑郁症。4、与恐惧症相鉴别引发求助者症状的是其不合理的信念,而非具体的情境或事物,且主要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并无恐惧情绪产生,其对考试的害怕是泛化的,回避行为也不明显。故排除恐惧症。5、与躯体疾病相鉴别求助者多次到医院检查,均无躯体疾病,故排除躯体疾病。(四)症状的原因分析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造成他考试焦虑症的原因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是生物学因素,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非由躯

11、体疾病引起,但求助者15岁,正处于青春期,认知水平尚未发展成熟,对事情的看法片面,所以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二是心理因素,求助者性格内向,学习动机过强,做事追求完美的个性导致他过于严格的要求自己,其不合理的认知对考试产生了偏差,过于看中考试结果带给自己的影响及担心考试失败的负面后果,致使自己产生了紧张和压力,从而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在面对考试时更加紧张,越紧张越考不好,越考不好越紧张,形成了恶性循环。三是社会因素,求助者父母从小对其期望和要求太高,管教严厉,给其精神上很大的压力,而求助者所在的是一所重点中学,竞争相当激烈,给求助者带来了更大压力。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诊断分

12、析,通过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减少求助者的考试焦虑;改善其情绪,提升学习成绩,改变求助者认知上的偏差。(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合水平,协助其培养问题解决的水平和应对方式,促动自我成长。六、 咨询方案的制定(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系统脱敏疗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例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在心

13、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水准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实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患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咨询师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患者表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假如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患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表现,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1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BC理论,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与反应想对应的诱发事件(A),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实行初步分析。该疗法认为,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观点和想法,使人难过和痛苦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不准确评价和解释,所以

14、能够通过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点,来解决其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咨询师需要协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是他们理解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们所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当前存有的各种症状。主要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布置相对应的家庭作业的方法来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对其实施治疗。2(二)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21、求助者的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责任(1) 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2) 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1) 有权利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

15、和执业资格;(2) 有权利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适宜的咨询师;(4) 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个方面的内容;(3) 尊重咨询师,遵守约定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诉咨询师。2、咨询师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责任(1)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2) 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 有权利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2) 有权利选择适宜的求助者;(3) 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1) 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 遵循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个方面的内容;(4) 尊重求助者,遵循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诉求助者。(三)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