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746663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架起科学与生活的桥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感受生活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 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关键词 :生活化、情境、探究、活动、评价“生活即教育 ” 的倡导者、 实践者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科学源于生活

2、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 ,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呢?我做过如下的思考和实践。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活思维火花,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我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

3、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 “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我提出 “ 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果汁啊? ”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 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老师想办法: “用1.word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 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 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

4、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二、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有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 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 可乐瓶、 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

5、时候,不是用专门的实验器材 音叉, 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在教学食物的消化时,我为学生提供漏斗、塑料管、薄膜、袜筒、乒乓球,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学生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探究材料,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乐趣中进行探究活动。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 ” 实验的时候,我先联系生活实际,然后提供给学生瘪了的乒乓球,提出问题:“ 乒乓球瘪了,你有办法让它复原吗? ” 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诱发学生对问题的思

6、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主动探究。三、生活化的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2.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 在学习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 利用这一特性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课堂上做了米饭、面粉、土豆的试验,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其它的食物中有没有淀粉, 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

7、验材料做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这样的贴近生活、 贴近自然的科学课堂当然会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和喜爱,从而引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感觉人人可以学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

8、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3.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1、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要想充分

9、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使评价更贴近生活。2、教师评价:教师的语言鼓励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当众口头评价。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 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等。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