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746458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rcGIS实验-Ex14-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三维分析练习3: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加大。开发某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制作景区的三维景观图,直观形象地向游人展示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秀美景观,加强对景区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读者加深对表面概念及生成方法的的理解,掌握三维场景中表面及矢量要素的立体显示其原理与方法,熟练掌握ArcGIS软件中表面生成、表面及矢量要素杂场景中的三维显示及其叠加显示。此外,本实例还允许用户自行设计要素的符号化显示方案。三、要求1、利用所给等高线数据建立景区栅格表面; 2、在ArcScene三维场景中,实现表面与其它要素叠加三

2、维显示; 3、设计各要素如道路、水系等的符号化显示; 4、综合考虑表面及各要素,生成美观大方的区域景观图。四、数据1、景区等高线矢量数据Arc_Clip(.Chp9Ex3); 2、景区道路矢量数据Arc_Clip_road(.Chp9Ex3); 3、景区水系矢量数据Arc_Clip_river(.Chp9Ex3); 4、景区休憩地数据层Arc_Clip_urb(.Chp9Ex3)。五、操作步骤1、启动ArcScene,打开场景文件Exercise3.sxd(光盘中.Chp9Ex3Exercise3.sxd),其中已添加以下数据层:等高线数据层Arc_Clip,道路数据层Arc_Clip_roa

3、d,水系数据层Arc_Clip_river,休憩地数据层Arc_Clip_urb(图13)。图1 添加了休憩地数据层的实验场景2、创建区域TIN表面。(1)选择并点击3D Analyst菜单栏中的CreateModify Tin选项栏中的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命令(图2)。弹出由要素创建对话框(图3);(2)在Layer 框中勾选等高线图层Arc_Clip,在右边的Height Source 中选择Elevation字段,在Triangulate as中选择 soft line。图2 创建区域TIN表面 图3 由等高线创建TIN对话框(3) 最后,指定输出路径及文件

4、名即可生成的地形景观(图4)。图4 TIN3、创建栅格表面。 (1) 关闭显示所有已添加的图层。(2) 点击Spatial Analyst模块的下拉箭头,选择Convert并点击TIN to Raster(图5)。 图5 将TIN转换为DEM 图6 由TIN转换为栅格对话框(3) 在弹出Convert TIN to Raster对话框中作如下设置:在Input TIN 选项栏中选择tin,在 Attribute栏中点选Elevation.在Output raster栏中键入生成的DEM保存地址(图6)。点击OK。(4) 生成 DEM 如图7。图7 由TIN生成的DEM4、符号化设计。(1) 单

5、击左边内容列表中每一图层下的符号样式,在弹出的Symbol Seclector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体例样式。(2) 关闭等高线(Arc_Clip)图层及tin图层。显示如图8。图8 平面景观图5、建立三维景观图。其它要素如道路、水系是景区三维景观图中游客向导的重要识别特征信息。在ArcScene中通过设置要素的基准高程,可以实现其三维显示。此外,还可以将纹理、遥感影像或二维地理要素与表面叠加。依次打开需要叠加显示的道路、水系、休憩地要素图层的属性对话框,设置其基准高程为区域TIN表面,以实现要素与地形的三维叠加显示。此外,根据需要可对地形起伏程度进行拉伸以夸大或缩小起伏度,可通过设置各图层数据高

6、程转换系数实现。最后生成景观图如图9、10。图9 高程系数为1的三维景观图图10 高程系数为0.5的三维景观图六、区分TIN与DEM 1、TIN(不规则三角网):是根据区域的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等的三角面网络,数字高程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测点的密度和位置,能够避免地形平坦时的数据冗余,又能按地形特征点表示数字高程特征。TIN常用来拟合连续分布现象的覆盖表面。 2、DEM(数字高程模型):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

7、据内插而形成的。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实际上DTM是栅格数据模型的一种。它与图像的栅格表示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图像是用一个点代表整个像元的属性,而在DTM中,格网的点只表示点的属性,点与点之间的属性可以通过内插计算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