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744958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谈易之三义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目的简要探讨论述周易中的三义理论,即简易、变易、不易对于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突出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方法将三义理论、中医学阴阳理论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相联系。结果周易通过三义理论阐述了疾病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在于阴阳不调。结论在阴阳衡动不居的基础上,抓住当下规律调护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原则,提示今人应适当了解周易以求得中医学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

2、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简易”

3、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成书年代较晚于周易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吸取其思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同样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来表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同样禀受阴阳二气而生,阴阳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根据阴阳分布的不同,中医在认识人体时,将五脏六腑分属阴阳,经络亦有阴阳之

4、别。同时,疾病的产生同样需责之于阴阳之变化,阴阳不相协调,则疾病产生,阴阳离散,则形消神灭。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基于以上论述,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为调护阴阳,其最大目标则是将人体调整到一个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医家将此至简至要之理进行发挥,在诊断疾病时则将阴阳作为八纲的总纲,其将一切疾病性质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另外六纲则分别从属阴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又将机体不同的病理表现归于阴阳,如多言为阳,无声为阴,脉浮大滑数者皆阳,沉微细涩者皆阴;而在治疗上,中医根据其时阴阳的状态,选择相

5、应偏性的药物药物的偏性由阴阳所化,故亦有阴阳之分)或采取适宜的手法以调之。因而,张介宾在所著景岳全书传忠录上中道:“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2“变易”之于中医阴阳“变易”则是指世间万事均处于一种绝对变化、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中,中医同样重视阴阳衡动论。周易系辞上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强调阴阳相易才能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则在太极图说中具体阐释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阴变阳合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中医将此观点引申至生理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6、,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关键在于正常的“运动不息”,例如阴气滞浊,主降,阳气轻清,主升,故人体之气清升浊降,以达到机体气血充盈、精力旺盛的状态。因此,中医所追求的“阴平阳秘”指的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人体自身、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绝非一成不变。在病理上,与易坤文言中“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相似的,中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认为疾病的产生在于阴阳二气间运动的失衡,如阳气不升反降则病飧泄,阴气居上不下则生瞋胀。此外,由于阴阳消长、

7、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运动变化,疾病产生后同样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如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因此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相同疾病所表现之症状亦有所异,故在治疗上,中医提倡采用动态思维,讲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因而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案例。3“不易”之于中医阴阳“不易”是指尽管万物衡动不居,但其变化有其必然准则可循,即存在一个共同的变化规律,如日之东升西落,如水之潮起潮落。周易以最简单的阳爻()和阴爻- -为符号,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中医则将其发挥,总结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学现象、成为医学理

8、论。这些规律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思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在养生保健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出保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即可健康、长寿。此外,中医之“不易”尚体现于周期性上。易系辞上曰:“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相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中医则认为,四季阴阳消长,主气有异,故主病不同,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针刺上则言“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如此循环,一日亦如四季。4小结周易是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活水源泉,中医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如将阴阳理论引入到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原则以及诊疗方法的阐述上来。中医阴阳之三义从各个角度阐明人体之健康关键在于阴阳之调和,疾病之产生则应责之于阴阳之失衡,故治病防病均应顺阴阳而调之。由此可知,阴阳平衡是中医的始终追求。而阴阳的基础理论基本未超出周易范畴,故对周易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如树无根,水无源,将可能造成对中医学习的困难。因此,在研究中医理论的同时,应适当了解周易中相关内容,以求其源,继其流,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促进中医学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