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74452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自1997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改革范围的拓宽,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高比例和大额度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如何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巨额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了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镇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针对其存在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按照风险控制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镇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一、理论综述1不良贷款概述(1)风险分类金融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中各种经济因变

2、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结果发生波动,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损失的大小与发生损失的概率是金融风险的核心参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目前全球银行界通用的“游戏规则”,其被视为是国际银行业的“基本法”。1997年9月,在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法则中,将银行风险分为八大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进行了重新划分,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总称为“三大风险”。而信用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列为商业银行面临的第一大风险。(2)信用风险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信用

3、风险就是信贷风险。即借款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造成的违约,进而为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然而,现代金融风险环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信用风险的内涵也随之日趋扩大,现在的信用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用)所引起的风险。在早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中,人们通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当今信用风险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即所谓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狭义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投资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对证券进行投资时

4、,由于证券发行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也称其为流动性风险。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依然是信贷业务,所以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理所当然的,不良贷款则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最佳代表。(3)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不良贷款问题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是威胁金融机构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如何化解金融不良贷款是一重要课题,己经成为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2不良贷款相关理论我国曾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

5、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一逾两呆)的总和。这种分类方法界定的标准是期限: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呆账的核销要经财政当局批准,呆账核销即视为放弃债权,仅需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还不到贷款总量的1%)。但在部分银行中,存在一种现象:贷款只要超过约定还款日期就被认定为逾期。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则是指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1)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并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借款

6、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的把握,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发生损失。(2)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借款人偿还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如果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3)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在次级类贷款中,贷款的缺陷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正常的经营收入不足以保证还款,借款人需要通过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甚至执行抵押担

7、保来还款。(4)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了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的损失。此类贷款肯定要发生较大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实际损失的金额尚不能确定。(5)损失类贷款,是指银行即使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贷款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二、 镇信用社现状分析1镇经济发展现状林西县镇是百年小镇,现辖七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14000人。近几年按照小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依据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逐步建立了8个经济发展小区,即3个养牛小区、3个农

8、业合作社、1个牧业合作社及1个蔬菜合作社。集市贸易初具规模,现有内蒙古北方最大的活畜交易场所、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及皮毛交易市场。然而农村信用社作为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镇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镇农村信用社在2011年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的经营意识,积极拓宽思路加大对“三农”贷款投放,重点支持畜牧业饲养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等特色产业,累计发放贷款7446万元。发放支持乡镇企业贷款1400万元;短期农户贷款5761万元;养牛合作社贷款285万元。全年累计利息收入达到950.5万元。在支农力度上,镇农村信用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不良贷款的风险控制则成为信用

9、社新一年面临的一大难题。2镇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及典型案例镇农村信用社09-11年不良贷款数据表(单位:万元) 时间(年)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不良贷款总额200930.973.575.6180201040110.5102.52532011308090200 资料来源:镇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料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经本人在

10、镇农村信用社实习期间发现该社不良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多头贷款多头贷款是指借款人在县级联社下属的多个信用社进行重复贷款。这种情况在2006年之前经常发生,因为该联社在此之前所有的贷款资料都是人工书写的方式填写,也没有进行联网,工作量巨大。这样一来,信息化程度较低就给一些借款人创造了寻租和造假的机会,使多头贷款的情况时常发生。有些是借款人有意隐瞒真实情况,有些是信用社内部人员与外界串通,进行违规放贷或过度授信。刘伟是林西县的一名公务员,其私下又经营了一家运输公司主要为矿上工作,前几年运输业生意较好,刘伟为扩大经营,通过关系在林西县信用联社下的3个信用社贷款共贷款200万。随着油价上涨成本

11、上升,刘伟公司的许多客户为了减少成本都改为其他运输方式。加之与矿区合作关系破裂,其自身管理不善,公司的许多运输款和货款无法收回,甚至有些司机连车带货变卖后逃逸,杨某的公司最终倒闭。剩余资产变卖后,偿还贷款35万贷款,其余165万全部沦为呆账坏账。其中就有镇信用社贷款75万。(2)顶名贷款顶名贷款是指借款人用自己的身份为他人贷款,也就是说真实的用款人非借款人本人。这种情况最为普遍,也是最易造成不良贷款的一类情况。因为在贷前审查时,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很难发现,而且由于用款人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导致清缴工作很难进行,多半需要通过法院起诉的手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信用社的成本。下面的案例就是这类不良贷款的

12、典型代表:李彩霞是镇养牛小区专业户,有两个养牛小区及一个较大的屠宰场,李彩霞在当地颇有人缘,2009-2011年通过顶名贷款的方式在林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属的多个分社用9个人的身份贷款400多万,2年中李彩霞经营的养牛小区由于设备低劣,技术一般,加之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地商人吴某与其没有再续购销合同,导致其屠宰场的牛肉大量积压,虽然一部分供应当地饭店,但由于牛肉库存数量巨大,销量远不及存量,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小区面临破产。李彩霞一时接受不了打击心脏病突发致死。2011年李某自己名下的未还贷款仅有40万,其余的360多万均在其他9人名下。李某死后,其他9个人拒绝偿还,大多数没有偿还能力,信用

13、社通过法律手段变卖设备款150万,追回9人名义下欠款仅50万,损失200多万元,其中仅镇信用社贷款就有109万元。在追缴贷款中耗费了信用社大量的时间和人力。(3)跨地区贷款跨地区贷款是指本市或非本市居民在本市贷款,用款项目又在外地的情况。由于人力资源和成本的约束,去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这类贷款在贷后管理时,农信社没有足够的精力往往只考察贷款人的财务报表。一旦借款人欺骗或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信贷人员与借款人内外勾结违规发放,这就比较容易形成不良贷款。镇农村信用社就发生过此类不良贷款,案例的具体情况如下:陈立杰是呼和浩特市城镇户口,但长期居住在赤峰市林西县镇,并与他人合伙经营了一家养鸡场。申请

14、贷款时,陈某隐瞒了真实情况和贷款的真实用途。2007年陈某的养鸡场遭遇禽流感,损失100多万,陈立杰见情况不妙便选择溜之大吉。其在镇信用社所贷的50万元也沦为不良贷款。(4)自贷自保自贷自保的案例较前几种案例数量较少,但也造成过信用社的损失。自贷自保主要是指贷款人与担保人属于同一利益团体或存在亲属关系等。一旦贷款人失去还款能力,担保人也失去了担保的作用,导致不良贷款。例如:叔叔贷款,侄子担保等。造成这类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失职造成的,也有贷款人故意隐瞒以及与信用社内部人员串通的情况。3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的特点分析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很多政策上都参照国有商业银行,但与商业银

15、行相比却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农村信用社是集体企业的,主要为社员(即股东)提供服务和帮助。其次,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主要是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再次,农村信用社由于只服务于农民、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因此和商业银行比起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则呈现小额贷款较多、笔数较多、分散较广,贷款管理难度较大等一系列特点。三、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1信用社自身原因在镇农村信用社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中,虽然由于借款人原因所引起的不良贷款占的比例比较大,但却同信用社自身审查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内部人员存在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对个人的征信系统尚在建设和完善中,面对成千上万的贷款申请者,镇信用社如果仅用现有的信用评定技术和管理模式,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借贷风险评价。同时由于内控管理和防范工作的严重缺位;个别信贷人员将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不能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当贷款由逾期形成坏帐后,又往往不能及时地采取各项有效措施进行债权保全,导致镇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多年来一直高居不下。(1)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不严。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查是贷款业务的首要环节。信用联社个别经办人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泊和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