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444245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Tunable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Radial Wrinkle Structure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作者: Doo-Sik Moon and Jin-Kyu Lee出处:Langmuir, 2012, 28, 12341 -12347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制备结构可控SiO2纳米颗 粒的方法。作者证实了 W

2、SNs是在WinsorIII体系的双连续微乳液相中生成的。 通过运用依赖于水-表面活性剂-油比例的Winsor III相行为和通过加入不同的助 溶剂,作者实现了调控SiO2纳米颗粒的结构从介孔到褶皱形式。此外,还能够 调控褶皱间距。背景及需解决的问题:1. SiO2纳米粒子特点:制备简单、化学稳定、易于表面修饰和相对低的细胞 毒性。应用领域:催化、药物输送、基因治疗、生物传感装置。2. 介孔SiO2纳米粒子特点:非常大的表面积和孔体积。目前研究焦点:球形介孔SiO2纳米粒子的合成,体内应用,作为色谱柱填 充材料和准均质催化。研究难点:功能材料难以进入孔内、介孔SiO2材料的孔径调控。3. 最新

3、发现:具有放射状褶皱结构的多层次介孔SiO2纳米颗粒(wrinkled silica nanoparticles, WSNs)已被合成。WSNs主要特点:大的比表面积、发射型褶皱结构(可能能够增强功能材料 的进入)。需要解决的问题:WSNs的形成机制(反应为油包水乳液还是水包油乳液)、 WSNs粒径和发射型褶皱结构的精细调控。合成方法:一句话:在微乳液体系中,尿素热分解促进TEOS水解,生成SiO2。 经典合成:1. 反应体系Winsor III体系的制备:将0.5g(1.3mmo 1)漠化十六烷基毗啶 (CPB)和 0.3g(5.0mmo1)尿素溶于 15mL 水。将 15mL环己烷和 0.

4、46mL(6mmo1)异丙醇加入上述溶液。2. SiO2纳米粒子的制备:边剧烈搅拌,边将1.25g(6mmol)TEOS逐滴加 入混合溶液。室温搅拌30min后,加热至70C,维持反应16h。3. 的洗涤和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离心分离,用丙酮和水洗涤3次。再将其分 散于50mL乙醇中。加入4mL12M的HCl,在70C条件下搅拌24h,去除SiO2 纳米粒子中的表面活性剂。表征手段:SEM、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讨论部分:l. Winsor System及 Wrinkle形成机制研究极性溶剂(水),非极性溶剂(油)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三元体系显示出4 种相行为类型(所谓的“Win

5、sor系统”)。Winsor IIIWinsor IIWinsor TVWinsor 1Surfactant concentration图1.经典的“Kahlweit fish”图解法。Winsor值R随温度,盐度,助溶剂量的改变而改变。虚线/实线箭头指的是加入的短/长脂肪链的醇引起的相转变。当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相对较小时,混合物形成Winsor I-III体系:过量的溶剂将与水-油-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的微乳液分开,形成独立相(见图2)。图 2.Winsor体系的经典相行为:(a) type I, (b) type II, and (c) type III。n ”指相数;o/w,oil-in-w

6、ater; w/o, water-in-oil; bm,双连续相微乳液。C中箭头表示增大油的体积比时相转移的方向图3显示了环己烷和水溶液不同比例混合产生的平衡相的图像。当环己烷/ 水溶液比例达到1时,产生两个不同的相。当比例增至2时,很明显观察到上层 的环己烷,也证实了 Winsor III体系的形成。反映在图2c中,在环己烷体积比较 小(0.1, 0.5和1)时,体系为介于水包油胶束和双连续结构之间的中间态微乳液。图3.不同环己烷体积比的混合物平衡相(15mL水溶液:0.3g尿素,0.5gCPB和0.46mL异丙醇)作者将环己烷体积比为1的体系上层微乳液和下层水相分开作为反应体系, 分别加入

7、0.8mLTEOS,70C反应24h。下层体系得到的是介孔SiO2纳米粒子(图4. b, e),而下层得到了带褶皱的SiO2纳米粒子,但粒径分布不均,易发生聚集(图 4.a, d)。但直接将体系搅拌,得到粗乳液体系得到粒径均一的带褶皱的SiO2纳米 粒子(图4. c, f)。图4.Winsor III体系相分离,并分别微体系制备SiO2纳米粒子2. 反应时间的影响投料按实验方法部分所述,在不同反应时间取样检测(见图5)。随着反应 时间的增长,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加,但褶皱间距离基本保持不 变。图5.不同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SEM (上面)和TEM (下面)图像表1不同

8、加热时间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由此,作者推断,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褶皱间距,是由反应体系决定的, 与时间无关。时间/h8101216D/nm156391973022227282203.环己烷(油)体积比对SiO2形貌的影响作者在不同环己烷比例的体系中进行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合称,得到如 图6的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SEM和TEM图像。随着环己烷比例的增加,SiO2 纳米粒子由最初的介孔结构逐渐转变成褶皱结构。这与Winsor III体系的形成过 程是一致的,也进一步说明,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形成机制与Winsor III体系 密不可分的。1球g JuBk LniHg!皓 i

9、n it iwe ml血nSwollen micelle图6.环己烷不同体积比条件下合称SiO2纳米粒子的形貌变化及相对应的SEM和TEM图像4.助溶剂对Wrinkle间距的影响(油的极性的影响)作者分别选取iso-propanol、n-Butanol和n-Pentanol为助溶剂(摩尔量保持 不变),对比观察合成的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形貌变化。发现,随着助溶剂脂肪 链的增长,SiO2纳米粒子褶皱间距逐渐增大(见图7)。作者解释为,短脂肪链助溶剂水溶性好,有助于水与表面活性剂间相互作用,有利于体系向 Winsor I 体系(水包油)转变(见图1实线);而长脂肪链助溶剂则促使体系相Winsor

10、 II 体系(油包水)转变(见图1虚线)。其具体相行为转变如图7中示意图所示。因而随着助溶剂脂肪链增长,褶皱间距增大。油相溶剂对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 的影响与助溶剂相似。图7.不同助溶剂的混合体系中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形貌(褶皱间距)的变化及相对 应的示意图和SEM图像5.Wrinkle上介孔的发现和形成机制阐述作者用BET法对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的WSNs进行了 N2吸附-脱附实验, 测得其比表面积依次为520.3、573.2和592.7 m2/g(见图8),相差不是很大。这 与其单纯褶皱形貌不符,说明其表面还有更为微细结构。经孔径测试,其在2-4nm 均有很高的峰值(见图8),说明

11、褶皱表面有2-4nm的介孔结构。Isotherm LiriEBT PictBIH AdsorptiDn Pore Distribution枇5岫 Prsurs-图8.三种助溶剂体系合成带褶皱SiO2纳米粒子的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WSNs的孔径分布图由此可知,三种体系中褶皱上介孔的形成机制应是相同的,且与助溶剂不相 关。作者对其形成机制做了如下解释:TEOS溶解于油相中,其水解发生在油水 界面上,初始形成的硅胶Q3带负电,而表面活性剂CPB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故硅胶与CPB亲水端静电作用,包覆在CPB亲水端表面,逐渐转化为不带电的 Q4。随着反应进行,逐渐形成球状胶团,进一步聚集形成褶皱表

12、面,除掉表面活 性剂后得到介孔结构(见图9)。BieLKiiijHJousHyJjdlysis iCdTvaiureJVlicellB IbntiingIbnTiingmicroeniulsionCondieiisatioaiiKreasing Wslfir( | Oil.- urthrtiinl TEOS S低融砂版Piner图9.微乳液表面介孔形成机制示意图结论1. 制备 Winsor III体系;2. 在双连续微乳液相制备出WSMs;interwrinkle3. 通过调节助溶剂脂肪链长度,精细调节微乳液相行为,控制distances ;4. 揭示了褶皱结构具有多层级介孔结构,并阐述了形成机制。个人想法1.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SiO2颗粒形貌的影响2.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链长和阳离子部大小对介孔大小有没有关系3. 水解催化剂(本文用的是尿素)对SiO2的影响,如甲酰胺等4. 如何控制SiO2颗粒的大小(单纯的反应时间调节,调控范围太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