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444225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凌河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历经层层筛选,终于走到了飞行员选拔的最后一关,同来的二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人,这时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B . 治学要善于理性思考,善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拔出萝卜带出泥 , 我们就会变得丰厚、睿智而深刻。C . 近年来,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的报业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使整个报界风声鹤唳。D . 看双方的神态,全然没有那种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2. (2分) 下列各句中,

2、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在今年抗击雪灾冻灾的战斗中,一些向来为舆论所抨击的垄断行业及其从业者却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B . 2007年以来,为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的回忆文章不断见诸于报端,这些文章常使人读后慨叹不已。C . 在欧洲,玉米不仅为地主、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也成为穷人的食品。D .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要告诉学生懂得尊重劳动者,帮助学生向职业角色转变的观念。3. (2分) (2017高三上济南开学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_离不开酒。_说魏晋南北朝的

3、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_唐代文人之醉酒,_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_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_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A . 总是 如果 而 / 但是 从而B . 却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C . 可是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D . 都 如果 / 固然 且 因此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6分) (2018高三下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逻辑思维是正确思

4、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

5、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

6、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

7、杀”?是“弑”?是“诛”?是“戮”,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

8、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B . 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

9、的严密性。C . 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D . 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B .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C .

10、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D .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B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C . “杀”“弑”

11、“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D .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5. (12分) (2017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渐渐消散的炊烟晓晓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

12、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

13、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

14、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

15、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