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7438100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常规管理讲座材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谈幼儿园常规管理(1):备课目前,一些流行的观点影响了园长们对于教师备课管理的认识和执行。主要有这么几种有失偏颇的看法:第一,强调无纸化办公,实行电子备课。第二,强调生成课程,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现场灵活生成教育活动,不必事先备课。第三,强调要人文管理,认为应通过减少备课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第四,强调要做课题研究,认为备课只是一个无需研究的小事。因此,造成现在一些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备课,或者习惯于拷贝别人的备课本。教师是否要备课?又该怎样备课?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做法和认识。1引导教师认识到备课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我们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体验到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

2、首要环节。比如,我们采用集体研磨一个课例的方式,强化教师的体验和认识。由一位教师先自主备课执教全体教师观摩分析执教者自己反思再集体备课执教者别班再次执教验证集体再次观摩研讨再次调整和实施一个个案例的研磨历程;使教师们达成共识:只有充分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熟练掌握各领域教育目标,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资料,认真备课,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们自觉地通过认真备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2提供具体操作框架。帮助教师掌握备课策略。我园为了提高年轻教师备课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教师梳理从哪些方面去备课、备什么。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努

3、力做到“五备”:备纲要、备教材、备幼儿、备方法、备资源。我们还让教师们清楚每一个“备”又包涵哪些具体的内容。如备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对于难点和重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分别采用什么方式:指导语是提问还是告知,教师的操作是教具演示还是动作示范?还有活动的组织形式、空间安排、幼儿的座位、材料的摆放,等等。给教师思考的纬度和方向性线索,使教师掌握了备课的思路,从而在备课时能够全方位地进行钻研,提高备课质量,实现以备课促进专业化成长的目的。3重点关注、指导年轻教师。提高他们规范备课的意识。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1)园里形成了备课的基本规范文本。对备课的书写格式、

4、备课计划的结构、每个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内容都进行了一一解读。如关于课前准备:有知识经验准备、物质材料准备(包括教具、学具、道具,材料的名称、数量、摆放位置)、活动空间准备(包括座位的形式、场地的布置或清理,参观前的联系及外援教师上课的共同备课)这些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清晰规范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园里还发给每位教师一份备课规范要求,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便于熟练掌握。(2)组织年轻教师集体学习备课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计划书写、课前准备、教学组织的要求。强化教学规范意识。(3)注意发挥反馈的调整功能,每月将备课作为重点考核项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改进。(4)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骨干教师借助多个案例分析的

5、方式,一对一帮助年轻教师。(5)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业务学习时让教师们相互观看备课本。学习别人的计划和反思的书写。(6)实现分层要求。年轻教师要求写详细的教案。每个环节都要清晰。已经能自主备课的教师,只要课前有教案、且能指导教学即可,从写作的字数、时间上都给予他们自己决定的权利。4处理好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实现所有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采取研究课、特色课集体备,日常教学活动自己备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比例和内容,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和灵活的调整。新教师可以模仿园里已有的成熟教案。在教师运用别人教案时,我们特别强调将别人的教案学习多遍,或者以抄写的方式熟悉别人的教案,

6、避免不加思考拷贝别人的教案,养成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我们还根据园里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进行分专题研讨,如新教材如何备?老教材如何备?对于已有的教案又如何进行“二次备课”。逐步提高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5综合采用多种批阅备课本的方式。推进不同教师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不断地研究与教师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批阅方式,有集体面批和个别面批,有针对一个主题的持续批阅和个别抽批,有园长批阅、年级组长批阅和骨干教师批阅,有教师相互批阅和师徒相互批阅等。真正发挥批阅在提高教师备课水平中的作用,推进不同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相关链接1备课本的制定要求:格式规范,表述清楚;字迹端正,书写整洁

7、;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落实目标;方法恰当,形式多样。2教案结构: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3活动名称的规范:标明学科、活动类型、具体活动的名称(如有几个层次或几课时的活动要加以说明)。4活动过程的要求:环节层次清晰(大环节小环节)、环节之间关系明确,过渡自然(平行、递进)、语言规范,使用书面语,体现特定教学类型的基本形式要求,方法形式恰当,具体可操作。友情提醒1园长在制定规范时,可采用和教师共同讨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让所有教师清楚规范的具体要求。2幼儿园的备课本应当有统一的格式。3在一些新开办的幼儿园或者园里年轻教师比较多时,可要求所有教师严格按照规

8、范执行,通过规范的结构和具体化的要求来引领教师掌握高质量的备课策略和线索。当教师出现困惑和问题时。及时展开研讨和澄清。4要给教师接纳规范和转化为主动行为的时间。5在教师能够自如运用规范或形成习惯后,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发展进程逐步提出分层要求。再谈幼儿园常规管理(2)墙面环境创设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墙面环境的创设常常处于一种应急应付的状态,其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对这项常规工作的管理,我园采取的对策是:第一,深入到教师中去,捕捉教师的困惑我们发现,教师对环境创设的困惑主要有“三无”:无内容、无时间、无技能。对这些问题,我们和教师一起逐一研究解决,让教师体验到墙饰是有内容做。有时间做,也是每

9、个人都能做的事情,并享受到墙饰变化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无内容”问题的解决:让教师体验墙饰内容可以有多方面的来源。1、来源于课程发展:可以根据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来制作墙饰。这样,墙饰不仅记录了教育活动的内容,而且吸引幼儿不断去和墙饰互动。因此,教师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不妨多思考:幼儿有哪些方面的经验;哪些内容是需要或可以通过墙饰来启发幼儿想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以墙饰的方式记录幼儿学习过程的;哪些资料是需要通过墙饰来展示的,等等。2、来源于幼儿的需要:可以将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借助的图片、绘画、图书等布置在墙面上。3、来源于教师的需要:可以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教具、图片等布置在墙面上。这些图片等能起

10、到资料的作用。课上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课后可以供幼儿反复欣赏观看、讲述交流。“无时间”问题的解决:让教师认识到墙饰布置本身就是教育活动,就是课程。1、在教学活动中和幼儿一起完成。特别是中大班的墙饰,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布置什么,怎么布置等。教学活动完成的同时,墙面环境的布置也完成了。2、在家园亲子活动中完成,巧妙利用家长资源。3、分段逐步完成。可以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有计划地逐步完成墙面布置,而不要等到要检查评比、要来人参观,加班加点突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分解工作压力,又能使墙饰真正起到和课程相辅相成的作用。“无技能”问题的解决:与教师共同探讨具有审美性且人人能掌握的墙饰布置策略。

11、1、色彩突出主色。给自己班级的环境定一个主色调,无论是班级整体环境用色还是一面墙的用色都突出这种主色调,这样可以使班级环境色彩富有特色,避免色彩过多带来的杂和乱。2、材质注意统一。一个班级的所有墙面宜选用一种材质做底板,在上面装饰和呈现材料。如有的班级用牛皮纸做底板,有的班级用竹席做底板,有的班级用印花蓝布做底板,有的班级用绳子编成网状做底板这样不仅可以突出班级的个性,也能使班级墙面环境呈现出和谐性。同时,全园的环境也显现出丰富性。3、内容富有特色。可以将本园特色资源进行筛选,找出适合幼儿并方便操作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有地方特色的班级环境创设。如结合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名人名胜、特产资源、城

12、市变化等来设置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墙,创设幼儿区域活动和游戏环境。第二,将墙饰创设的研讨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每学期我园围绕一个环境创设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环境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因园制宜,多种多样。1、可以请每位教师自己找时间到各班学习参观。同时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读懂了这个班的墙饰吗?这个班的墙饰对我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然后,各班教师将班级的墙面环境用相机拍下来做成幻灯片,在研讨会上逐一介绍。介绍时突出创设的思路、理念、创新之处以及自己的困惑,集体再次进行深入交流,深化对于墙饰创设观念、方法和内容的认识。2、可以集体现场观摩,并请各班的班长或配班教师做解说。解说者重点介绍本班环境创设的

13、主题呈现、相应的内容组织及材料的使用和制作方法,参观者可以当场提问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各班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过一段时间再次组织观摩、交流。3、可以先集中看幻灯、听介绍,然后自己找时间到各班去观摩。对于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内容进行现场咨询,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我们还设计了环境评价表,评价表包括四个部分:环境创设、环境利用、环境交流、建议和意见。环境创设的标准旨在增强教师创设环境的目的性,知道为什么要创设;引导教师关注创设的环境是否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环境利用的标准旨在引导教师注意观察有多少幼儿主动去关注墙饰、真的去操作环境,并分析哪些环境对于幼儿产生了作用、产生了哪些作用,有哪些

14、具体的行为表现从而让教师体验到环境重在“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和评比。环境交流的标准则旨在通过个人和集体的交流反思,提升对于环境作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关于环境制作方法、内容设计的经验,促使教师全方位地对环境的教育作用、环境创设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思考和实践。评价表中最后一栏是“建议和意见”。教师可以对其他班级环境创设中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可以对园里关于环境创设的专题研讨和评比等提出改进建议,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创设本班环境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园部对于教师们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反馈,选出共性的问题作为下次研讨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每学期对于环境创设的持续研究,促进了教师

15、的专业发展。相关链接托、小班环境创设中体现年龄特点的策略:1、每个主题墙饰中都要有人物、动物或拟人化的形象,且这些形象要“大头大脑”,大小和托小班幼儿的身高类似。2、每个墙面主题突出,精选和表现最重点的内容。因为托、小班幼儿对于事物的关注简单、单一。3、制作墙饰的材料,颜色宜淡雅,质地宜柔软,营造出温馨、柔和的氛围,满足托、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触摸柔软物的需要。4、尽量将墙饰设计成具有操作的功能,让幼儿直接与墙饰互动,在操作、玩弄中学习。友情提醒1、教师可以以主题活动为立足点,伴随教育过程展开逐步布置墙饰,但要对呈现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怎么呈现,幼儿可以参与哪些内容、以什么方式参与等有整体设计,而后再进行灵活调整与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墙饰内容的逻辑性、画面的审美性以及各类材料之间的关联性。2、素材准备要早,不要等到开始做主题墙饰时再来收集,要给自己、幼儿和家长留出足够的收集准备的时间。3、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至少有一次机会参与墙饰环境的制作与布置。4、各个班级的墙饰底板可以一直保留,不要根据主题变化频繁更换。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有利于保持班级的特色。 再谈幼儿园常规管理(3)早操编排编排早操(包括早操本身和操前、操后律动)和组织早操是幼儿园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