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43761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范围,武当道教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仅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表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表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关键词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正心诚意;心诚则灵“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范围,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争践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其思想内涵关键有三层意义:其一,“诚”作为哲学范围,亦即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系指宇宙万物之实有而言,不诚不能有万物,

2、即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其二,“诚”作为道德范围,是为老实,这是为人的基础素质。大学将“诚意”、“正心”列为”八条目”之中,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施“五达道”的坚实基础。其三,“信”作为道德范围和行为规范,是人的内在之“诚”的外化,表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亦即取信于人。所以,“诚”和“信”的结合,表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和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一向相反相成、互抗互补。“道教是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但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亲密的联络,而且也因为它是一个道德教化以

3、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道教形成之初,就把儒家的“诚信”思想引入了道教,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教理教义,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如汉代受到太平道尊奉的太平经就认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夫至诚者,名为至诚,乃言其上视天而行,象天道可为,俯视地而行,象地德而移。还考之于心乃行。心者,最藏之神尊者也。故人为至诚,心中正疾痛应。心神至圣,乃上白于日,日乃上白于天。故至诚于五内者,动神灵也。”诚信也以天地之德性为转移,关键在人心,心诚才能感天动地,招来神灵护佑。人假如不诚信而“共欺”,就会引发“天地甚疾之恶之,使其短命而早死也”。要想避免短命的一条路径就是“诚信不欺诈

4、”。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一玄帝、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强调三教融通为关键特征的武当道教于宋代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不仅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表现,武当清微道派更是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表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武当道教相关“真武”神的经典,全部很重视对“诚信”的宣扬,强调正心诚意、虔诚修炼才能得道成仙。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辞亲幕道”条讲:“玄帝长而勇猛,不统王位,惟务修行辅助玉帝,誓断天下妖魔,救护群品,日夜於王宫发此誓愿,父王

5、不能抑志,年十五,辞父母而寻幽谷内炼元真,“悟杵成针”条讲:“玄帝修炼未契,玄元一日欲出山。行至一涧,忽见一老媪操铁杵磨石上。帝揖媪日:磨杵何为?媪日:为针耳。帝日:不亦难乎?媪日:功至自长。帝悟其言,即反岩而精修至道,老媪者乃圣师紫元君感而化焉”。此条说明真武最初修持志不够坚,意不够诚,受老媪紫元君磨杵感化,悟出功至自成、诚信修持的道理,下定决E,正心诚意,返岩而精修至道。“折梅寄榔”条讲:“玄帝自悟磨针之语,复还所隐。和途折梅枝寄和棚树上,仰天誓日:予若道成,花开果结。后如其言,今树尚存。”蓬莱仙侣”条讲:“玄帝归岩修炼之时,当有九美人相貌端严、仪矩殊异,往来帝所,惑试帝心。帝默识必圣人也

6、,故加敬礼,女仙乃谓帝日:予毕蓬莱仙侣,特来试之功行著已,宜加精进越日冲举。语毕,跨鹤而升。今称蓬莱九师是也,仙侣岩由此名焉。”此两条愈加证实真武正心诚意修持,才终得正果,成为“玄天上帝”。由此,正心诚意、虔诚修炼成为武当道士修道的主要思想,真武也就成为诚信的表率。武当道教经典还认为,神能够满足大家多种功利目标,关键在于对神是否虔诚,即所谓“心诚则灵”。这在玄天上帝启圣录的记载中不乏其例。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四“孙隐遣蝗”条讲:“四川峨嵋县令孙隐,曾得其父所传真武真君九件符篆咒水科目,用之以驱蝗治病皆有灵验。”“真武”是司命之神,又是“世号福神”、“治世福神”,掌管着大家的福寿名禄。大家应虔诚崇

7、敬“真武”神,以请求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商人和手工业者,只要老实守信、供奉“真武”,“真武”也会显灵,保佑其发财致富。如卷二“唐宪宝像”条中的唐宪是宣州市户,开小杂货铺,因虔诚供奉真武而致大富,子孙昌盛。“朱氏金砖”条中的隰洲市民朱氏,因供奉真武而得福,依旧开张丝绵铺,复获兴盛。卷六“神化红缨”条记信洲弋阳县开丝绵铺的陆中道和妻张氏因供养北方真神而得嗣。卷八“圣井辫异”条记怀洲开胭脂铺的市民谢景修素奉祖传真武圣像后,家业炽盛。和此相反,虚伪欺诈不但得不到“真武”保佑,还会受到“真武”的处罚。如启圣录卷八“假烛烧尘”条云:南安军开隆观前有一杂货铺,铺主黄禹见“本观凡有会设适用物件,皆于此铺

8、收买,惟蜡烛尤多却将臭秽牛脂、触朱破布伪作真净蜡烛出卖,不惟烟气薰触上圣,兼祭赛求福,反求秽渎”,北极大帝令下天曹诸司检攒。后该观真武殿行者梦一神人,告诉她:“观前卖蜡烛者曾三世为人世世恶业,今姓黄名禹犹卖秽脂假烛,触犯天曹罪恶贯盈永失六道合为微尘”。次日,该杂货铺失火“其黄禹因贪救物,致令火逼,烧为灰尘”。武当道教除了在经典中大力宣扬诚信伦理思想外,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表现。如太和宫内的灵官殿,供奉的王灵官神像,三目圆睁面,容威严、怒须怒张、披甲执鞭,造型生动传神,令人触目胆寒。神像旁设有十八只钢鞭,专惩欺诈行恶、心怀不轨之人,而殿内两副对联“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切莫

9、害人”,更是令恶人未得恶报者胆战心惊,以此奉劝世人诚信向善。又如“磨针井”单元建筑中,院内井傍一根巨大的铁杵插在地上,一尊老媪神像侧面微笑,好似面视真武讲述“功至自成”的哲理。再如在通往金顶路上的榔梅祠庙,以真武立誓修道之传说表明正心诚意、不怕艰苦,就能终得正果。而“龙头香”独具匠心的险峻设计,也是为了检验信士是否虔诚(在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上,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千丈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粱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门庭悬联、额枋题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武当山道教官观建筑中很多匾额、楹联(

10、抱对),或竖挂于宫观门扉的两侧、或横悬于门楣神龛之上,不但庄重肃穆、品位高雅,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如黄龙洞的对联,上联是:“诚意可格土德厚”,下联是:“心正自然地道兴”。横批是:“神之最灵。“(可格:能够感通,土德:金木水火土)。再如三天门的对联,上联是:“至恭致敬,炳烛焚香,祥烟漂渺通神府,”下联是:“诚心诚意,诵经开光,仙乐音波达上苍。”而南天门即紫金城大门对联是:“上去切莫大意,下来须要小心。”意为在神灵面前要意秉虔诚,言行要小心谨慎。另外,在武当文化的其它方面,也全部有诚信伦理思想的反应。限于篇幅,本文中笔者不再赘述。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在武当清微派雷法过程中更是得

11、到了集中表现。武当清微派形成于元代,以张道贵为代表(1264l294),师承清微派创始人黄舜申,“得先天之道,乃清微之正脉”。张道贯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得其奥旨惟张守清”。张守清于至大三年(1310)应诏赴阙,建金篆蘸。皇庆元年(1312),因祈雨有验,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很快还山,管理教门公事为元代武当道士中最荣贵者。张道贵、张守清一系,虽传行清微符巢道法但叉属全真,遂将全真血液注人清微道法之中,称为武当清微派。所以从元代至今,武当道教的法术活动均称为清微雷法、清微榜文、清微雷坛。所谓清微雷法,就是指修炼者讲自称出自天庭雷府的一个符祭禁咒,利用于为大家驱邪治病、禳实度厄、超度亡魂、祈

12、晴祷雨等等的一个法术。清微派创始人黄舜申认为:“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全部是施行雷法时所役使的神,她们就存在于人身内、人心中。施行雷法时之因此能够召令它们,是因为人的心正意诚和有深厚的内炼工夫故金丹派南宗祖师陈楠称:“炼就内丹就能够役使鬼神、呼召雷雨。但如同雷法的利用必需“正心诚意”一样,内丹修炼一样必需做到“正心诚意”。所以,武当清微派认为,正心诚意是行雷法的根本,“正心诚意,神气冲合;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法师或施法者在斋醮科仪等多种法事活动中,心要正、意要诚,以经过“存想”遥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尘为神界、化已身为神灵,从而具有不可思仪之神力。不然,对神灵没有诚意

13、就不能以“存想”之法沟通人神关系,法事活动就达不到目标,法事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元末明初清微南派的代表人物赵宜真在谈炼度时也认为:“阳世和阴世本为一体,人和鬼魂息息相通,要让鬼魂去邪归正,则行法者也必需是正人君子,通悟天理。超度鬼魂,最主要的是心要诚;心诚,才能感应鬼魂”。“矫鬼神之于人,非能够声声相通,惟能够心诚相感。若我悟,她亦悟;我迷,她亦迷。我能修持正道,则鬼神感悟,亦反邪归正矣。”赵宜真认为人和鬼神“心诚相感”,实际上是受了宋明理学中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故而主张行法者应是正人君子,必需做到“正心诚意”。武当高道张三丰也认为,全仙道首先要全人道,全人道则要以正心诚意、灭物欲存

14、道本为功夫。故三丰全集卷三玄机直讲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武当清微派把正心诚意视为雷法的根本,其实关注的是法术的灵验是否。因为法术的灵验是否关系着道教的声誉,也关系着行法道士的名望和现实利益。清微派认为,符祭的灵验是否首先取决于佩符施术者心是否诚信,“心诚则灵”;心不诚,感应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符祭就极难灵验。同时,清微派尤其强调内心信念在“诚信”中的主要性,突出表现了武当道教法术活动中的诚信伦理思想。如清微斋法卷上道法驱疑说日:“道家之行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也,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於此,物应於此

15、。故虽万里,可呼吸於咫尺之间,非至诚孰能和於此?!呜呼,广大无际者,心也;隔凝潜通者,神也。然心不存,则不明;神不养,则不灵。正以存之久而自明,诚以着之久而自灵。”但也有不成功的法术,在这种情况下施术道士往往也借用“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来掩盖自己的法术失败,把责任推给斋主,认为是斋主心不诚,故不灵。为了法术的灵验,武当清微派在法术活动中还专门设有“荡秽”的程序或礼仪,意为荡除邪念、淫秽、欺诈等思想及一切杂念,正心诚意地做好法术活动。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想,还表现在历代信徒香客将武当山称为“灵山”这一点上。武当山之因此有“灵山”之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武当山特殊的地形地貌。传说中

16、的武当山是座火山,发作时灾难无穷,怎样镇住此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因为真武是北方水神,水克火,故为武当山。武当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20米,形成一柱擎天之势。而依据中央电视台航空拍摄的图像,天柱峰的地形地貌酷似一个巨大的神龟。这既符合了真武(龟蛇)的原型象征,又和自古以来的传说相吻合,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武当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其地脉产生出一个强大的气场(即“灵气”),吸引了历代众多信士到武当山修道,如元末明初武当高道张三丰即是吸收了武当之灵气而创建内家拳。第二,武当山的“空灵”。武当山成为道教圣地,首先是缘于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道可道,很道,名可名,很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空灵即为道,道为有为无,有生于无。无不是真无,虚无,而是一个空灵,是万物之根源,于社会,空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