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743752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导 言 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浙江省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强教授曾经在其演讲中说:“教育是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让人走向辉煌;反之,让人愚昧,愚昧得不可教育”。在新时代中的中国,我国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今天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中西教育思想家关于人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追求,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为奋斗目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了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种种唯心主义学说,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进行归纳和综合的

2、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源泉。素质教育理念旨在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据此,素质教育理念更为凸成为成功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和全民教育观等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环境的差异,使每一个人都与其它人表现出不同的素质结构,教育则应基于个体素质结构的不同施以不同的影响。此外,每一个人又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特长,这为其智力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也为个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发展个性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既注重培养个体的全面素质,又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3、,这就要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而且需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获得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要想使得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就要发展学校教育,而要使得学校教育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便是一大重要举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一、制定与实施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必要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教育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

4、求,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集体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百年育人,从娃娃抓起,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等抓起。通过本课题研究是为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在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以“科学人文,知能并举,自主向上”为办学理念。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课堂的氛围“活”起来,学生积极“动”起来,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然而,课堂教学,在“动”的同时却常出现妨碍

5、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例如:在小组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趁机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或思想开小差、变小动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未能养成倾听习惯,在未经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大声喊出答案或闹着要回答如何有效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活而不乱,动而有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将学生整体发展作为基本内容和目标,以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学校的素质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养成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及基本的知识技能。 由此可见,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

6、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抓住学生年龄小、易模仿、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多种因素产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制定与实施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专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制定与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二、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制定与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

7、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其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极为关注,笔者在调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笔者对我校28次授课活动(共涉及1473人)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其中,上课说话问题最为突出,逃课行为位居第二位,看课外书居于第三位,以后依次是睡觉、玩弄手机、听MP3、迟到、早退及吃零食。具体见下表:(2)从课程性质来看,艺术课的课堂问题行为最为严重;其次是综合课,

8、上课说话占总人数的33%,约70%的人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最后是语数英课,课堂问题行为比率也近50%。(3)从年级来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与年级成一定比例。低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最多,几乎有90%的学生在忙与课堂无关的的事情;高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位居第二,上课的学生有70%的人没认真听课;中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率占总人数的68%。(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学课堂问题行为竟如此之猖獗,让笔者有些始料不及,在与部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原因如下。(1)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自我约束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从心理上排

9、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其次、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课堂的氛围“活”起来,学生积极“动”起来,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然而,课堂教学,在“动”的同时却常出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例如:在小组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趁机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或思想开小差、变小动作;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未能养成倾听习惯,在未经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大声喊出答案或闹着要回答(2)学校因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多种

10、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之一是教师的教育失策。这就是研究的目标与目的。主要表现为: 首先、认识的失正。 比如,教师残存应试教育思想,把分数作为唯一目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上搞题海战术,补课考试无休止,学习成了学生无边的“苦海”。另外,教师因缺乏多元化的学生观,不知不觉中对后进生表现出的厌恶、岐视态度,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发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由此诱发他们的问题行为,甚至对抗行为。 其次、管理的失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激活了课堂,也给课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忽视管理,也容易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11、,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以“新课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性”为由,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放任“自由”;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敏,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惩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冷漠与失意,从而产生行为失常;三是教师管理的无能,想管而管不了,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新教师或缺乏魄力的老师身上。 再次、教学行为的失误。 新课程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授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呆板单一,不善于创设情境,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过深或太浅,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

12、表达能力较差,要求含糊不清等等,都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课程不能很好地传授和执行,更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频频出现。最后、教学目标的失控。 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或问题解决之后所生成的新问题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能借此发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但有些教师对课堂缺乏预见性,对学生所提问题是否具有讨论价值认识不清,把脉不准,形成“放羊式”的教学。目标失控,无意义的问题讨论多,引发学生随意说话、思想开小差、答非所问等问题。例如:一位老师在讲七年级交友要讲原则时,对三个具体原则,分别启发学生:什么是益友?交益友有何好处?什么是损友?交损友有何危害?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结合

13、自己的体验、经历谈了对问题的认识感受,效果是较好的。后来又有学生问:交了朋友,结自己造成了危害,损友要负什么法律责任?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些问题已经超过了初一年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未能合理处理,而是转入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其结果可想而知,课堂变得沉闷,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也产生了。此外,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首先,有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自始至终都采取“满堂灌策略”。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课堂失去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更有甚者,课堂教学管理不严,如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管理较

14、为宽松,而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少有管理、制约的办法。(3)家庭、社会因素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有欠妥当。当前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这些家中的“宝贝”娇惯溺爱、纵容放任,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自我中心、甚至玩世不恭的行为模式,他们不会对上课认真,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违反课堂纪律。 其次、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学习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其次,一些不良的社会传媒、网络等等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很直接,课堂的问题行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三、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实施有效的教学 ,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有序、互相支持的良好学习环境 ,而制定课堂行为规范是所有优秀课堂管理者成

15、功的经验。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课堂管理得好 ,课堂教学才会有保障。现在对教师绩效的研究 ,已日益重视教师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课堂规范应是课堂管理的依据,制定规范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对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规范才不会形同虚设,起到预想的约束作用。课堂规范一旦形成,就对集体成员产生了普遍的约束力。但只有在学生清楚地了解并理解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我们知道 ,学校、班级里总会有些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学生 ,而且学生中总会有一些不良行为发生。据笔者之前的调查显示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据此,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制定的原则、方

16、法、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奖罚结合、重在教育、加强管理”的原则,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奖励、惩罚和警示教育作用,以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良好校风,给全体同学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方法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可以说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和学科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手段。为了促进全班同学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完善“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德育管理办法,每一个班主任,往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奖惩条例,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倡导优良的习惯和品行,达到激励和鞭策学生的目的,以此形成健康良好的班风学风,使班级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氛围,这可以说是一个班主任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制定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下面笔者简单介绍课堂行为规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