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43707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高效阅读实用教学法语文高效阅读法经程汉杰老师推出,已历经“发生、发展”的过程,如今像传奇故事一样走向了高潮。语文教学、学习的精彩场面也不断展现。更重要的是,它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科学体现,通过这种技能方法的掌握,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读书速度和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阅读信息,占有信息,理解信息,运用信息,并且无论是对语文学习还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它都会起到省时高效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这种可以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具体操作可参考如下程序。一、 启动实验虽然高效阅读法推行至今已有多年,但对于我们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如接受所有新鲜事物一样,必须从老师到学生在观念上彻底转变,从心理上承

2、认它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捷径。这就需要用一定时间给学生介绍高效阅读的有效价值,特别是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这项工作不是一、两节课给学生说完就可以,而是要坚持经常。因为高效阅读的效果(即数据)会随文章难易程度有所改变,所以,当阅读曲线有所回落时,学生容易丧失信心,这时就需要及时地鼓励。并且,高效阅读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成效,在量化标准未达到之前必须使学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用成功者的实例来影响学生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法。 在启动实验时,要准备好秒表和实物投影仪,用以完成训练时的计时训练,学生自备计算器。这样在计算数据时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在节省时间的同时

3、保证计算数据的准确率。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把公式、程序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牢记在心,用时能省时高效,大约用七八节课的反复巩固提问就能记准用熟。另外,应该把眼脑机能训练图印出分发给学生,装订成册,每节课用35分钟进行训练。尽量做到科学用眼,科学用脑,在两篇文章过度中可视文章长短,再进行眼脑训练,以缓解疲劳。学生也可以在课下其他时间自行训练。 二,开始实验 无论做任何事情,保持积极的状态都非常重要,高效阅读也是如此。为保证高效阅读的高效性,要特别强调坐姿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端正的坐姿。关于坐姿的具体要求是:直背端坐(脊椎挺直呈柔和弧线不要夸张前凸)、头正(头颈与脊椎呈一条直线)、肩平(肩

4、膀放松,胸部打开)、手脚放平稳不抖动,这样有利于呼吸通畅和注意力的调配。应该说紧张的状态,严肃的气氛是正常开展训练的有效保证。同时,经常这样要求学生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积极的影响。 基于学生年龄段特点和初中生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初一年级段主要开展速记与速读训练,初二年级在速读的基础上开展快速理解训练。初三年级结合中考根据时间的紧迫性开展快速解题训练。只要坚持操作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效果。初一学生年龄较小,虽然理解力稍差,但记忆力较好,所以适合速读速记。但学生的遗忘率也偏高,所以课时量应加大。在操作中每一周可安排两节课,另外教师在语文课

5、节上可适当分配给速记速读课。前二十课时要严格按模式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能快速进入状态并保持始终。具体过程是: 第一步:眼脑机能训练,每节课可有选择的进行。一般有定点凝视训练、蛇形扫视训练、快速浏览训练、调控注意力训练、快速移动训练、五角星式训练、圆圈扩展法训练等,每一种方式用一分钟即可,其它的训练方式可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第二步:学生回顾程序阅读步骤,即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特点及争议之处、新思想及启示。 第三步:教师明确本节课任务、下发阅读材料并准备计时。计时方法,可用实物投影秒表,也可分割时间手计(即每分钟分为均等十份,表示为1、2、3、4、5、6、7

6、、8、9、10,这样每一个数字代表6秒,可较为准确的计算出用时)。 第四步:教师宣布开始后学生同时开始阅读。阅读时忌摆头、指读、复视,更不要出声读。可用扩大识别间距法快速阅读,心中牢记七个步骤,边读边记边思考,读时保持坐姿,读后迅速计时。 第五步:教师在所有学生读完后收回材料并下发检测题,学生准备好后教师下达答题指令,学生快速答题。 第六步:所有学生答完后同桌互换,教师宣读答案,也可由学生宣读,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学生判分。 第七步:学生根据卷面得分和用时计算出数据,填好记录。计算公式是:阅读速读=文章字数阅读用时,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读理解率。 第八步:学生阐述所看内容,可

7、采用概述法,也可采用原文复述法,可以同桌互述,复述后直接说出新思想或启示。 以上是严格的上课程序,在二十课时后可加入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意,如一分钟思维拓展训练,二分钟连词成段训练,三分钟口语表达训练,穿插在速读课中,会使课堂在井然有序中又不失活泼灵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在速记过程中要把文体特征渗透给学生,经过三四节课的训练后,学生会对一种文体把握较好,这样根据文体特征进行记忆,复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在训练后加入笔述的训练,要求学生在记录完数据后把所看内容整理到速读积累本上,这种趁热打铁的办法很有效。学生在课余时间再进行精读品味、加深印象,对语文积累也会起到辅助性

8、作用。 初二年级进行快速理解的训练,即快速精读训练。训练目标是程汉杰老师提出的快速理解文章与快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在力求百分之百理解的基础上使精读速度与效率双倍提高。所用方法遵循规律化、量化、系统化原则。 具体操作过程中,提前也要让学生掌握公式,熟练运用,同时保持速读的状态,眼脑机能训练也必须坚持,更要尝试大面积阅读法,在读中掌握关键词句并快速思考形成理解。课节数可与初一一致。每节课训练量视文段长短,难易而定。一般在训练过程中不做详细讲解,而是在课后探寻差距,寻找正确的思路。在前十五课时以语段训练为主,文体主要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检测题不宜过难过偏,在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后再增加难度强度,

9、教师在具体上课时可把教材内容分类,纳入速读和精读训练,这样把常规语文教学和高效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可对语文教学起到省时高效的作用。经过三四课时的训练后协助学生一起归纳技巧和方法,总结出规律然后在训练中运用。如抓中心词,文眼,找过渡段,领起句,总结句等,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不论速读和精读,学生在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记录,寻找进步点和速度回落原因,每一点进步都要在曲线上体现出来,让学生发现成绩,以此激励学生的信心。 总之,高效阅读应该是操作性较容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积累,提升能力。它的重点在于我们要相信并接受它,还要坚持住,有信心,用严格的程序,精密的计时,科学的规律和巧妙的方法,及

10、时的反馈,用效果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竞赛中体验高效学习的快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量的积累和时间的考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探索,努力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让高效阅读发挥出高效的效力。 以下附几种眼脑机能训练的一般方法。 一, 集中注意力定点凝视训练。训练时,保持端正的坐姿,凝视图中黑点1分钟,尽量不眨眼,反复训练三五次,在心中暗示自己“黑点在放大”,让意识控制注意力。 二, 调控注意力舒尔特表训练。把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均分成25个小正方形,然后无序填上数字125,再用最快的速读按125的顺序找出,记好时间,每次可做10份不同顺序的数字表格,分别记好时间,用时越少越好。 三, 快速移动视线训练。视觉

11、从行起点黑点迅速移向行尾黑点,并快速返回第二行起点接着移向行尾点,以此类推看完全图,旋转90度可作为纵向移动训练。 四, 五角星式训练1,将图标放在适当位置,然后注视五角星的中心,并扩大视野将整个五角星全部印入视觉。2,按图中标示的15的顺序进行移动和中止视点训练,在中间迅速扫视,到圆圈处略停,再扫视再略停,共反复五次,扫视速读要快,到某一点时要有“停”的意识,并且能将视点及周围的影像清楚地映入视觉中。3,再由反向来进行同样的视点移动和中止训练,也反复五次。4,按上述正反两方向交替进行训练,每次练习5分钟,视点中止处的景象越清晰越好,每天坚持一次, 五, 圆圈扩展训练法1,首先把视点放在图中心

12、,然后把视野扩展到第一个圆,对该圆的形象及内部所包含的东西都要整体的摄取到眼中,并留下这个形象。2,运用上述方法,逐次整体摄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圆。要将该圆的形象及内部所包含的小圆和其他内容都力求清晰地留在大脑中。3,逐次视看各个圆时,要有视野逐次扩大的感觉。4,视看时,左右眼要有明确分工。左眼看左侧半圆的上下两部分,右眼看右侧的上下两部分,并能将二者同步整合,使该圆形成一个整体形象保留在大脑中。5,看完一遍后,要依次画出各个圆的具体形象,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细微之处。以此检验自己的视看的效果。6,每天练习两次,每次视看5-10遍,坚持一周。做到准确而快速地视看各个圆,并能作整体地摄取,有视野明显扩展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