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57433092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年复习必备: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 高三在我们的关注中如约而至,征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时间不容置疑地把我们推到命运的分水岭。小编为大家搜集了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一起来看看吧。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四川)山水及自然景物的观赏 郁达夫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虽那么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观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观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

2、且奇,没有准备的观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黄昏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假设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那么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宝贵最可口的菜,你假设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

3、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观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观赏,也没有观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观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那么装学者的假面,回家那么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观赏,并且还是视假设

4、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大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观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着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

5、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我曾经到过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观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观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

6、,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观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那么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观赏者了。1.以下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波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观赏。D.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说明凡夫俗子也

7、能观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那么紧凑有序。A C(A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观赏自然的美。C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观赏。而是 “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观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答:留意自然的丰盛与变化,做有准备的观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留美好本性,在生活中观赏自然。(在原文中能找到观赏自然山水的三种办

8、法:留意自然的丰盛与变化,做有准备的观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留美好本性,在山水中观赏自然)(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就针对如果观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进行论述,第二段第一句就指出“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观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要观赏山水自然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准备的观赏者。接着第4段以及第5段意在说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无法感受山水之美,而第6段中提到我们这种庸人,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条答案。而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

9、水的初步观赏了。意在表明我们要做到观赏山水就必须保留我们的本性和天良。)3.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照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从内容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濑户内海旅行是突出第二句“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这一中心;从结构上来看,它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到古代名人,引起下文自身登临其他高山的感受;从叙述技巧上来看,作者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办法,进一步表明山水对自身心灵的陶冶)4.文中说:“观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

10、心情,就是观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就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轮和晋人的美)答:例如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

11、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例如二:观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观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观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

12、仆人的佳作。(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观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观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答复。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观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观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中注意:“观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观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

13、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观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北京卷)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假设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盛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

14、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典范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发明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观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

15、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合乎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还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爱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欣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

16、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边远年代发明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不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论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足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屡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