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74230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导学案_wang(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鉴赏语言的水平。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从内容、修辞角度赏析富有文采的语言。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流畅的翻译和背诵课文。课前预习案【知识积累】1、走进作者王勃, 朝诗人。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 、 、 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 ”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江南三大名楼

2、是指_、_、_;2、文体知识这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使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假如使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序:是文体的一种,写在文章前面,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古代的序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

3、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所以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至王

4、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此次盛宴,也所以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5、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4、积累文言基础(见创新设计P29-P315、 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整体感知】1、诵读时要准确停顿。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句。在文中各找一例,并划分停顿。(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例:(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四式”; “二二二式”;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例:(3)七字

6、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二二三式”。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例:2、 整体把握全文框架,概括每段内容。一(1)述 之美;二(2-3)绘 之美;三(4-5)写 盛况,抒 感慨四(6-7)叹 课堂探究案1、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相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除了有增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能够使文章内

7、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使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阅读注释,理解以下典故的内容,探究在文中的含义。“长安”“帝阍”“宣室” 含义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含义 “马援”(穷老)含义 “贪泉”“涸辙” 含义 “北海”“东隅” 含义 “孟尝”“阮籍” 含义 “终军” 含义 “班超”“宗悫” 含义 “杨意”“凌云”

8、“钟期”“流水” 含义 2、本文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请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选择一处仿照例如加以赏析。赏析例如: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翻译:蓄积的雨水已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表现出紫色。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比照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 找出文中最能

9、触动你思考人生的句子,谈谈触动你的原因。【拓展阅读】1、滕王阁序写景“四美”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使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表达了一定的美学特征。(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

10、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表达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表达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

11、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课后训练案1以下红色词注音全都准确的一组是:A翼轸(zhn) 骖(cn)騑睇眄(min)捧袂(mi)B瓯(u)越 潦(lio)水 簪(zhn)笏桑梓(z)C台隍(hung)舸(g)舰 帝阍(hn) 叨(do)陪D懿(y)范 彭蠡(l) 虢(gu)州 遄(tun)飞2以下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B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云之志C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白首之心D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弛3、默写填空:_,烟光凝而暮山紫。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4、对文中以下典故分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说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说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说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对待。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