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738963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大流行病学期末重点复习考试小抄【微缩打印版】-最新电大流行病学考试必备小抄第一章 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健康有关状况和时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把这些研究的成果用于卫生学问题控制的学科。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死亡指标:死亡率、累计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潜在减寿年数。疾病流行强度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称散发。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

2、(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疾病三间分布:人群分布特征:与疾病有关的一些人群特征可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些信息包括:年龄、民族、性别、职业、收入等。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地区分布特征: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不需要从外地输入时称地方性。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利用已有的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绘、叙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种类:历史或常规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爆

3、发调查的前期、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等。特征:1.初步资料,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般只能提供病因线索或进一步的研究方向。2.不需设立对照组,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和疾病因果联系。3.以提供病因线索,但不能直接分析暴露和疾病的关系。现况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特征:1.属于观察性研究。2.无事先设立的对照组。3.只反映某一特定时间人群的疾病与暴露情况。4.疾病与暴露同时存在,此时疾病与暴露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用途: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情况。2.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

4、状态的关联。3.评价防制措施呃效果。4.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5.用于疾病的一级预防。6.为疾病监测或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普查优点:1.能发现特定人群中的全部病例。2.不存在抽样误差。3.可同时观察多个因素与多种疾病。4.无医德问题。5.可同时进行医学科普知识宣传。局限性:1.不适用于患病率低和检查方法复杂的疾病调查。2.由于普查对象多,难免出现漏查、漏诊和误诊。3.由于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多,很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质量不易控制。抽样研究设计:(一)明确目的和类型(二)研究对象(三)样本含量(四)抽样方法(五)资料收集(六)偏倚与控制(七)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的优点:1.时间短、花费少

5、、容易实施。2.可以弥补常规报告资料的不足。3.样本来自一般人群,而不是到医院内部的病人,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4.一次研究科观察多种疾病状况及多种相关暴露因素。5.调查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6.无医德问题。局限性:1.调查是疾病与暴露同时存在,不能直接估计某种致病因素和某病的确切因果联系。2.一般只能得到患病率资料,只有定期重复进行现况调查时可获得发病率资料。3.主要适用于一些慢性病研究。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是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从而分析暴露与疾病关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优点:1经济 ,出结果快2提

6、供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线索3对个体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是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法4适用于研究因素暴露变异范围小,较难测量暴露与疾病的关系5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及估计疾病发展趋势局限性:1出现生态学谬误 2难以控制混杂因素3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4难以确定因果联系第四章 队列研究暴露: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队列: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暴露特征的一群人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队列研究是在特定反胃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为暴露组、非暴露组,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联系。分类: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队列

7、研究3双向性队列研究。特性:1观察法2设立对照3由因到果,符合时间顺序4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人时:是将人数和时间结合起来考虑的一种度量单位,它是观察人群中全部个体暴露于研究因素的时间总和。偏倚及其控制:选择偏倚: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总体人群存在的差异。控制:预防为主,抽样方法正确,严格按规定标准选择对象。失访偏倚:研究对象因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而退出队列所引起的偏倚。控制:设计时1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2在计算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扩大10%实施时1加强对随访员的管理2制定随访计划和监测措施3期中分析整理资料时1 对于有缺项或漏项的对象进行补查信息偏

8、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控制1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明确各项标准2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3事前调准仪器4严格实验操作规程5同等对待每个研究对象6培训调查员,提高技巧,统一标准 混杂偏倚:与所研究因素和结果均有联系的第三因素在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分布不均衡,混淆了研究因素和结果间的真实联系。控制:研究设计阶段限制研究对象,匹配,分析阶段分层分析、标准化或多因素分析。队列研究的优点:1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2直接估计危险度3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4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5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6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局限性:1不适

9、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2易发生失访偏倚 3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4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5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选定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为患有该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上述两组所有对象既往对某个因素的暴露情况和暴露水平,并比较两组中暴露率或暴露比例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因素关系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类型:成组病例对照、匹配病例对照。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于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状态即为暴露因素。比值比(OR)比值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

10、能性之比。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为:a/c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为:b/d比值比(OR)=ad/bcOR的含义 与RR相同,反映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1OR1 “正关联”,危险因素。2OR1无关联。3OR1 “负关联”,保护因素。病例对照的选择:1.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应具有代表性,对照应足以代表产生病理的总体人群。2.要强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要求病例组与对照组主要特征方面尽可能一致。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因素:1.人群中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率P。2.预期的研究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大小。3.检验水准值。4.假设检验的功效(1-)。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较易于组织实施。2、得结果快

11、,适用于慢性病的研究。3、所需样本量较少,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4、可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疾病间的关系。缺点:1、容易产生各种偏倚,选择病例时容易发生选择偏倚,收集资料时容易出现信息偏倚。2、由于是从果到因的回顾性研究,并且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有时难以判断,不能直接得到因果联系的结论。病例对照中的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征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诱导偏倚)、混杂偏倚。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实验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所研究的干预措施人为地给予实验组人群,对照组不给或给予

12、安慰剂,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结局效应的差异(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等),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三个基本要素:1研究因素2受试对象3效应指标三项原则1设置对照组2随机分组3盲法观察实验研究优点:1.前瞻性研究2.均衡性较好3.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缺点: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2.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第七章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或其他手段,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有缺陷者。是疾病的二级预防。试验方法的建立:1确定“金标准”:“金标准”指当前为临床医学界公认的,可以明确

13、肯定或排除某种疾病的最可靠诊断标准。2.确定实验指标。3.样本大小的估计。筛检和诊断实验判断标准的确定确定判断标准的原则:1.假阳性与假阴性错误的严重程度。2.进一步确诊实验的繁杂程度。3.漏掉一个可能病例的后果。4.如果预后不好,又无治疗办法或会引起心理负担。5.一定间隔期后再次检查的可能性。确定判断标准的方法:1.均数加减标准差法。2.百分位数法。3.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确定判断标准。4.受试者工作曲线。提高实验效率的方法:1.优化试验方法。2.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3.联合试验。第八章 偏倚及控制偏倚是指由于在研究的设计、实施、以至结果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研究结果系统性的偏离真实值的

14、情况。分类:1)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选择偏倚:含义:是指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入选对象(样本人群)与理论上符合条件入选的对象(目标人群)间产生的系统误差)。来源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也可产生于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失访或无应答。常见来源举例:(1)入院率偏倚(2)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3)检出征候偏倚(4)无应答偏倚(5)失访偏倚(6)时间效应偏倚(7) 移动偏倚信息偏倚:含义:又称观察偏倚,主要发生于资料收集阶段,是由于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所获得的信息不准确而产生的系统误差。来源:可来源于研究者、研究对

15、象及用于测量的仪器、 设备及方法。分类:1回忆偏倚2调查偏倚3测量偏倚 混杂偏倚:概念:估计研究因素与疾病间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研究因素有密切关系的潜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了(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联系,使研究结果产生系统性偏离的情况。这些潜在因素称为混杂因素(混杂因子)。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1)它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或未被认识);(2)它与研究因素间必须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3)它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具备以上条件的因素,如果在研究的比较组中分布不均,即可导致混杂偏倚。 混杂因素的测量:cRR或cO

16、R(粗RR或粗OR):含有某可疑混杂因素时,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的效应估计值。aRR或aOR(调整RR或调整OR):按该混杂因素调整后的效应值,即去除该因素产生的混杂作用后的效应值。cRR=aRR 无混杂作用,不存在混杂偏倚。cRRaRR 为正混杂,高估联系强度。cRRaRR 为负混杂,即cRR低估了联系强度。表示混杂偏倚大小与方向的公式:混杂偏倚(cRR-aRR)/aRR 方向:若值0,为无混杂;当值0,为正混杂;当值0,为负混杂;大小值的大小表示混杂的程度大小。偏倚的控制:1 设计阶段: 主要预防选择性偏倚和某些混杂偏倚。(1)设计方案的选择(2) 研究对象的选择:1)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制的方法 即针对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设计时通过限制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