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38962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导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论语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2.掌握文言字语句的含义3.能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自主预习: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_,字_,_期_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派创始人。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 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用“子 曰”开头,称为-;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 -。字词 重点词句注音解释: 罔( ):_ 殆( ):_ 何以( ):_ 是以:_。识( ):_。 厌( ):_ 诲( ):_ 何有于我

2、哉?(于我有何哉?):_第一课时基础达标:1给下列字注音曰( ) 说( ) 愠( ) 罔( ) 殆( )识( ) 厌( ) 诲( ) 哉( ) 焉( )2.解释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1)默而识之_(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 _(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 _(5)学而时习之_ _(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 _(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_ _(8)不亦说乎_ _3.给下列句子划朗读节奏节奏。(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3)是以谓之文也(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翻译下列句子。(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 _

3、(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 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 _(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 _(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 _5.本文中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承和转折。下列句子中的“而”:(1)表顺承关系的句子有:_(2)表转折关系的句子有:_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6、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_ _(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_ _(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_ _7.填空。孔子,名_,字_,_国人,_(

4、时期)_家_家_家。他是_家的创始人,其经典作品之一 _和大学中庸_总称为“四书”。第二课时一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2.原文中明确阐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主张,试分别找出表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学习方法_学习态度_二、迁徙拓展,课外练习论语八则(一)子曰:由,诲女(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5、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斯,这)夫,不舍昼夜. (四)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八)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2) 逝者如斯夫_(3)见不贤而内自省焉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2.这八则论语中,有些思想课文里也谈过.由第四则你联想到了课文中_ 这句话,由第五则你联想到课文中_这句话.

6、3.这八则论语也分别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其中谈学习态度的是_ 等几则,谈学习方法的是_等几则,谈个人修养的是_等几则.4. 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你的理由写在后面横线上.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你的看法是:_ 你的理由是:_自我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把你的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_22.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

7、、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自主预习:友人未到,而陈太丘独自走了,他这样做好吗?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元方入门不顾”友人,试设想,友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第一课时一、基础达标题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尊君在否( ) 友人惭( ) 非人哉( ) 陈寔( )2、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3、翻译下列句子。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元方入门不顾_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不:_ 期:_过:_ 舍:_去:_ 乃:_委:_ 惭:_ 引:_

8、 顾:_哉:_ 君:_尊君:_家君:_5.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1)( )去后( )乃至。(2)( )答曰:“待君久不至,乃去。”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期 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填空。选文出自_,它的体裁是_。主要记述了_到_三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其中主持编纂的人物是_(朝代)_家。结合选文,梳理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列每部分的内容。(1)开端:_(2)发展:_(3)高潮:_(4)结局: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