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7373279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作者:李砚博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15年第1期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生态环境 涉及全体人民切身利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公民环境意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才有 望“看得见青山、望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继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建立系统完整 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到“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毫无疑问,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制度建设。这种制度建设既有宏观层面国家制度的设计与主导, 也有微观层面公民环境意识的养成与推动。一、树立公民环境意识的急迫性树立

2、公民环境意识是着眼于长远的决策需要。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 目标中提到“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阐述了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 “生态文明”一词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已成为并将持续成为我国治国理政 的方向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宏观决策,公民环境意识是微观载体。环境的改善,生态文明

3、 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国家的宏观决策,更依赖于每一名公民的切实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任 重而道远,每一名公民都需要置身其中。树立公民环境意识是改变现实环境危机的需要。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将中国环境问题分为大气环境、水资源和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噪声、乡镇工业污染等11 个方面。“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 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背后也蕴含着遏制生态危局的紧迫性。根据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 公报的权威表述,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是:“总体保持平稳,形势依然严峻”。“形势严峻” 毋庸赘言,“总体平稳”则意味着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所显示的“

4、环境状况总体恶化 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 境容量。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的现状依然存在,而且“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 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 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正在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导火索。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现阶段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 逐年上升,环境危机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二、法律推动公民环境意识的必要性公民环境意识需要法律推动。公民的环境意识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诸如价值取向、生活

5、 经验、认知能力等。倡导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是项艰巨的工程,只有具备翔实客观 的数据、科学理论的分析、严谨可靠的结论才能说服处于不同认知程度的个体。环境意识的主 观性、非科学性的危害不容小觑,谨防以环境保护之名行破坏环境之实。实践中,这样的例子 比比皆是。如废旧电池的处理,在没有建立起统一完备的回收体系前是否提倡集中处理。如近 海滩涂填海造地是否符合生态学理念。如以环保小制作的名义消费的一次性筷子、使用的胶水 等等。法律是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环境法律意识通过法律规范予以清晰界定。作为由国家 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宣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等规范作用,法律推动科学的公民环境意

6、识的生成。这里的法律,不单指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规范,也 包括各个层级的法的形式。公民环境意识的持续性需要法律推动。公民环境意识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生活方式,需要 持续地反复地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践行。一次性植树、熄灯一小时、一天不开车等等所宣示的内 容不应该是公民环境意识的全部。公民的环境意识远非一次性的某种行为所能涵盖的。这种环 境意识包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金融领域内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商业 领域中的绿色消费,建筑领域内的绿色建筑等。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务实、节俭的风气息息相关。 通过法律的规定,唤起公民的觉醒,界定生产者的责任、消费者的义务,是保持公民环境意识 持

7、续性的重要手段。以各种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塑料袋为例,这种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 明是白色垃圾中的典型。其诞生确实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其广泛的应用也给环境 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资源浪费。在2007年颁布“限塑令”的基础上,期待法律规范对 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管者作出更加严厉有效的约束,以促使公民环境意识的形成。三、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推动的路径法律推动公民环境意识的路径有二。其一,通过法律的赋权。所谓赋权,是指通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明确规定,赋予公民以 环境权益为载体的完备权利。如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公民环境权”,环境权成为人权的 重要组织部分。对于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

8、、环境表达权与环境监督权予以明确清晰 的规定及有力保障。公民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实践,在赋予公民环境权的同时,应完善公民环 境权益的诉求表达机制。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 障渠道”。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亦指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保障公民环境 权益的实现,是“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机制”、“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合理合法解决问题”的 重要体现。2014年修订通过的环境保护法第58条赋予了 “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 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的环 境公益诉讼权。在公民环境侵权救济上,更应给予公民环境公益诉讼

9、权。其二,通过法律限权。所谓限权,是指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对公民原有的权利作以限制 和调整。对于公民而言,具有个体所固有的惰性与惯性,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公民的环境 意识的形成和完善是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法律规范以其特有的执行性、严格性、程序性推进 公民环境意识的生成。严格执行已有制度规范,是促成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的必要条件。以禁烟 为例,“吸烟有害健康”众所周知,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 权利,但这种权利的享有不能以侵害他人为代价。相关的法律规范应就此作出明确规定,界定 吸烟者的义务,保障不吸烟者的权利。2003年,中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确了控 烟目标。20

10、11年5月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 烟”。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 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公务活动严禁吸 烟”等要求。2014年1月,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 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更是提到了 “公务全面禁烟,推进无烟机关建设,主动接受监督” 等措施。为了实现全面禁烟的目标,只有自律自警显然不够,还应完备具体执行方案。四、吉林省环境意识法律推动的几点思考首先,大力培育环境意识。在不同的群体中分层次地宣传并辅以实践。借鉴国外的先进环

11、保教育理念,如瑞典幼儿园中寓教于实践的环保课程,老师带领孩子们把苹果核、鸡骨头、塑 料瓶盖、电池等物品作上标志埋在土里。一段时间以后挖开展示,同时讲解哪些物品可以被土 壤迅速分解、哪些需要缓慢分解、哪些根本不能分解,通过亲身实践建立起对日常垃圾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低幼阶段即培育生成环境意识。建议环保知识进 入吉林省中小学义务教育课堂。其次,明确主体定位。未来的世界属于青年,青年是未来世界的中坚,青年对于未来世界 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应该有所体现。2014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为“青 年人的参与”。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对于全国的生态危机、对于全省的环境问

12、题,青年人应 有承担更多责任的勇气和能力。树立吉林省青年人的环境意识,培育吉林省青年人的法治精神, 在更多层面实现用法律推动青年人的环境意识。最后,多渠道路径选择。环境意识的法律推动,需要省内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了解环境 问题的急迫性,明晰环境意识法律推动的必要性,从而充分调动省内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凝心 聚力。旅游结合科普,引导公民掌握环境意识的科学性;环保联合司法,宣传环境破坏的法律 后果,引导公民理性维护环境权益。以社区为主体推动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少垃圾总量。新时期的吉林不仅要以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为目标,更要以生态优良、资源永续为方向。 保障生态优良、资源永续是当代人为后代人必尽的义务和必负的责任。责任编辑/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