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736891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与措施作者:王刚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年第3期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应科技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目的是利 用秸秆覆盖田间土壤,通过少耕或免耕技术来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 墒能力,使作物不论在干旱季节还是洪涝季节都可以顺利生产,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目的。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意义;措施0引言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覆盖达到少耕、免耕、少化学除草和科学合理深松处理,目 的是对前一茬作物进行残茬处理,同时进行合理深松,不用化学药剂除草和病虫害,机械尽量少进 入田间工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秸秆覆盖,使残留的无法作饲料的秸秆腐

2、熟于田间土壤中, 实现能量的转换。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水分、养分、热量等来维持正常发育,利用保护 性耕作技术可以实现水分、能源的节约,同时实现成本降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及产量的提高。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帮助土壤提高保墒能力,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 跃程度,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保护性耕作的背景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机械化翻耕虽然加 快了土地开发,但也破坏了地表植被。1935年5月一场典型的沙尘暴横扫美国三分之二国土,把 超过3亿t 土壤卷进大西洋,仅这一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大风过后,人们发现有作物 根茬

3、保护的地表很少被刮走,以此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总结研究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 今,保护性耕作已逐步推广到70多个国家,应用面积达到1.69亿hm2。美国的保护性耕作面积 已接近适宜区域面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的应用面积均超过70%。我国从1991 年在山西开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从2001年开始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2012年在全国 204个县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技术,实施面积超过一亿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实现“四节、三增、二省、一保护”。“四节”,一是秸杆还田及 化肥深施,节省化肥20%左

4、右;二是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用水15%以上;三是减少机械 进地次数,节约能源30%左右;四是减少作业环节,节省作业成本3040元/667m2。“三增”,一 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相对增加0.03%以上;二是土壤贮水能力增加14%15%;三是粮食增产13% 左右。“二省”,一是省工22.5个/667m2;二是省时,农田作业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左右。“一保 护”,秸杆还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综合各生产要素,每亩可增加收入20%30%。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2.1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的快速发展使耕地开垦过度,连年的耕种及化肥农药的广泛使得,使耕地土壤的养分流 失非常大,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

5、降低,使土壤物理情况恶化,使土壤的生物学特征退化,逐渐 推动耕种能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 壤营养力及肥力,促进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促进作物产量提高,有昨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2.2保护黑土地的需要北方地区多数属于黑土地,虽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对黑土地的保护也在持续, 但是水土流失、黑土地的地层变薄仍然是不可逆的现象。一块耕作了 60年左右的土地,黑土层 的厚度会由原来的70 cm减少到30 cm,会使土壤形成犁底层,导致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土壤的肥 力、水力和势力减弱,容易发生洪涝或干旱。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秸秆覆盖可以调节土壤结构,减 少

6、风和水对土壤的侵蚀,增加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缓解土壤的干旱播种困难等问题。2.3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变化,大气污染严重,人们生活被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和人们最 关心的问题。农民在农作物收获后会按照最传统、最简单和最省力的方式来进行就地焚烧,这就 增加了环境污染程度。如果实行保护性耕作的秸秆还田覆盖,就可以使碳元素以固态形式存在于 土壤中,减少二氧化碳气体在环境中的排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4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给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秸秆覆盖可以帮助土壤遮挡太阳的辐射,有效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腐 熟的秸秆在土壤中可以形成天然的孔道,可以使雨水有效渗透,减

7、少雨水的地表径流。保护性耕 作技术的深松技术可以打破土壤多年耕种形成的犁底层,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天然降 水的吸收和利用,增加雨水的贮存,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水分。2.5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利用少耕、免耕来减少对土壤的翻动,让土壤可以休息,提升肥力。 减少了农业生产环节和生产程序,自然节省了用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劳动力解放后可以进城 务工,以增加农民收入。3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3.1加强领导农机部门作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要把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重点工作来做,要与其他部门联 合,以合力来推进工作。同时要把保护性耕作作为重要工作纳入要事议程和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8、 以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营造良好的氛围。3.2创新技术推广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推广,已形成整秆、高茬覆盖、隔垄覆盖、宽窄行免耕播 种模式等多种模式,为了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广泛应用需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首先,创造边行优 势,以实现耕作与休耕结合。其次,深松技术可以打破多年耕种形成的犁底层,增强了田间的透光 和透气能力,增强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再次,秸秆覆盖可以防止风和水对田间的腐蚀,腐熟的秸 秆可以帮助土壤提升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新陈代谢能力和结构改善。3.3农机和农艺结合强化作业质量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需要在技术实施

9、时结合农作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农机作业,土壤情况、植保、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与农机和农艺人员共同协商,以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合理有效实施。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在 接受时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需要示范基地来进行示范,让农民看到保护性耕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的重要性。在示范时针对深松、春季低温和干旱、秸秆覆盖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的制定和 实施,以保证作业质量。参考文献1 孟宪文,李艳丽,赵丽华.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策略J.农机使用与 维修,2015,(9):7.2 赵文平,梁世闻,孟宪伟,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战略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 研,2007,(29):278,301.3 李晓娟,李艳.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发展保护性耕作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4,(27):2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