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367988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的实质1南京条约体现的现代文明特征2清政府外交近代化3太平天国运动对清廷权力结构的影响4近代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变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519世纪中期中西城市化差异原因6洋务企业的封建性7乡村教案频繁的原因8新思想的萌发与中体西用守旧势力对近代化进程的阻挠9道光年间经世思想的发展10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11清末开明官员主张政治变革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西太原摸底)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

2、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C项

3、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2.(2017吉林长春二模)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款第一条:“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材料说明()A.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B.重视人身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特征C.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生命财产D.中国人对英国及其西方文明的敌视解析: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了冲击,但不能说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且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体现的是

4、英国的要求,“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重视中英双方臣民的人身和财产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反映出中英双方并不是相互敌视的,故D项错误。3.(2018山西太原期中)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

5、轨国际规则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解析:C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并不能证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咸丰的态度是不必严格守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不会同列强为敌,从客观上也可以看出信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基本准则,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这些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中丧失了大量主权,故D项错误。4.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八旗

6、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解析:C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不是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并没有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大力支持,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团练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而非在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

7、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5.1875年英国驻九江领事商务报告称:本埠周围产茶地区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距本埠87英里的建德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A.英国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B.九江地区农业走向衰落C.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D.民族工业开始出现繁荣解析:C通商口岸附近种茶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市场

8、的依附增强,不能体现英国加紧侵略,故排除A项;种茶也属农业的范畴,是种植作物种类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的衰落,故排除B项;茶叶种植,表明农民的商品化意识增强,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是农业,与民族工业无关,故排除D项。6.(2018湖北黄冈质检)阅读“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 80048%52%法国(1851年)约3 60075%25%中国(1851年)约43 20089%11%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B.中西方城市化走上了明显

9、不同的道路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解析:A英国1851年已完成工业革命,故城市化程度较高,法国1851年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城市化比英国低,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城市化最低,故答案为A项;材料表格中只有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没有城市化方式论述,故B项排除;材料只是列举了1851年的数据,无法判断是主动还是被动,故C项排除;材料只是1851年的城市人口数据,没有关于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态度的史料,故D项排除。7.(2017陕西榆林一模)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建设汉阳铁厂时,为了使该企业置于自己的鼻子底下,把厂建在既不就煤也不就铁的汉阳,厂址低洼,仅垫高

10、铺平,就花去了三十多万两白银,厂未开工,资金已远远超出原计划,欲罢不能,只好一再罗掘追加。这表明()A.洋务派的作为不利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B.官僚的魔影给官办民用工业带来了不幸C.汉阳铁厂投入经费严重超出预算D.张之洞贪污腐败利己思想非常严重解析:B材料体现了汉阳铁厂因选址不当,造成高耗资的现象,而选址的理由不是取材便利而是便于监督管理,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由此得出B项正确。8.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11、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解析:B从材料信息“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可知,A项不准确;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等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等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有关,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排除;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排除。9.1866年,奕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遭到大学士倭仁的反对;1877年,郭嵩焘劝李鸿章扩

12、大留学,遭到大学者王闿运的谩骂;1880年,李鸿章、刘铭传请修建铁路,只修了天津附近的一小段,就遭到反对。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得以延续B.守旧势力主导政局C.西方科技大规模的传入D.社会转型异常艰难解析:D1842年清朝被迫开关标志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束,故A项排除;材料提及洋务派的主张和行动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但不能得出守旧势力主导政局,故B项排除;材料提及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和先进技术,但不能得出西方科技大规模传入,故C项排除;洋务派近代化举动受到众多阻挠反映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故答案为D项。10.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

13、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D.“中体西用”的影响解析:A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有关,说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不符,“中体西用”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C.否定了儒

14、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解析:D由“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人士自以为受到西方科技的影响不会太大,“他们”自己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洋务派如何理解西学,A项错误;B项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思想特点,可以排除;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项错误。12.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

15、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C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