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7365145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 《宏观经济学》教 学大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号:54学时编写日期:2014年8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54学时大纲编写人:任志安、黄邦根、朱道才、郑美华、张士杰、刘兴维、李尚红、朱建文、周泽 炯 、 李德 玉 、 廖信 林 、 李强 、 李 勇刚、 韩 刚、戴 为 民、刘 莉 、刘 越 、 高莉莉 等一、 开课院 部经济学院二、 教学对象54 学时的各专业本科生。三、 教学目的一是为初涉宏观经 济学的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为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

2、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 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 位,借鉴和吸收宏观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 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学生 以后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四、 教学要 求首先要较为系统地 介绍基本知识,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有很高的西方经济理论修养;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与国情不同,即便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被证明是有用的东西,也要结

3、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以便决定它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不能完全照搬;再 次,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 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宏观经济学不能盲目崇拜,而应以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至批评。但这种批评与过去的批判完全不同,它应该是一种 实事求是的分析,一种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五、 教学课 时及其分配1 总学时: 54 课时;2授课:51 课时;3总结:1 课时。4机动:2 课时。六、 考核1考核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 30%(平时课后作业占10%;课堂测验10%;现实经济问题讨论 10%);期末成绩(70%,闭卷考试)。2试卷

4、结构:题 型之一 : 选择题(10个 20%);名词解释( 4个 12%);简答题( 3个 24%);论述题( 2 个 24%);计算题( 2 个 20%)。3考试时间:2 小时。七、 教材高鸿业等.宏观经济学(第6版)M . 4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八、 主要参 考书目1 .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第一、二、三、四、五版,宏观部分)M W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 W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 .刘涤源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 .武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2 .宋承先.现代 西方经济学M.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 .

5、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 R 文,彼得温纳奇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一一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 M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81.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 R 文.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M 凤 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97.周加来.宏观经济学MJ .漪南:南海出版公司.2006. 8.九、 讲 授 提纲第一 章 导论 ( 1 课时 )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其中,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本章的重点。第一 节 宏观 经济学的研 究 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1 国民收入的含义与核算2国

6、民收入的短期 波动3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4宏观经济学家之 间的争论第二 节 宏观 经济学的研 究 方法一、总量分析法二、非均衡分析法第二 章 国 民 收 入核 算( 3 课时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 究国民收入短期变动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即宏观经济学是有关国民收入的学 问 。本章说明国民收入的含义与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的第一 节 国民 收入的含 义 ( 1 课时 )一、国民收入的定义二、国民收入的限定三、名义国民收入和 实 际国民收入第二 节 国民 收入的核 算 ( 1 课时 )一、支出法二、收入法三、国内生产总值、国 内生产净值、狭义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第三 节 国民 收入核算恒

7、 等 式( 1 课 时 )一、国民收入核算恒等 式二、国民收入指标的 优 点与不足第二章 思 考题( 课后习 题 、 习题 册 、 本章 难 重 点)第三 章 简单国 民收 入决定 理论( 7课时)在宏观经济学中 , 市场按交易对象划分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外汇市场等4 种市场。 本章撇开其他市场,仅仅分析产品市场上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故曰简单国民收入 决定理论。以后将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的基础上,依次引进其他市场,更深入地探讨国 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 国民收入均衡公 式 ( 1 课时 )一、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能作为国民收入均衡公式的原因二、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与均衡公式三、国民收

8、入均衡公式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区别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 民 收入的 决 定 ( 1 课时 )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两部门经济中国 民 收入的决定1 采用消费函数分 析2采用储蓄函数分 析第三节 三部门与四部门 经 济中国民 收 入 的 决定( 1 课时)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 收入的决定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 收入的决定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乘数理论 (3课时) 注: 比例 税的乘数需 要讲一、两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乘数二、三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变动1 政府购买乘数2税收乘数3平衡预算乘数4政府转移支付乘 数三、四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变动1 出口乘数2进口乘数四、乘数理论的

9、 适用性第五 节 凯恩 斯消费理 论 的 发展( 1 课 时 )一、杜森贝利的相对收 入假说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 入理论三、莫迪利安尼的生命 周期理论第三章 思 考题( 课后习 题 、 习题 册 、 本章 难 重 点)第四 章 产品 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一般均 衡 : IS-LM 模型( 6 课时)本章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引进货币市场,构建 IS-LM 模型 ,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 市场中,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本章仍然假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需求的增加只增加收入,不会提高价格。第一 节 投资 函数( 1 课时 )一、投资的含义与种类二、投资的收益与成本三、资

10、本边际效率1 定义2决定因素3递减的原因四、投资是利率的 减函数第二 节 产品 市场均衡 : IS 曲线( 2 课时 )一、两部门经济中 IS 曲 线的含义、推导与特征二、 IS 曲线斜率的决定 因素三、 IS 曲线的移动四、三部门与四部门 经济中的 IS 曲线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1 课时)一、利息的含义与利率 的决定因素二、货币供给函数三、货币需求函数与流动性偏好陷阱四、均衡利率的决定和变动第四节货币 市场均衡 : LM 曲线( 1 课时 )一、 LM曲线的含义、推导与特征二、 LM曲线的三个组成部分三、 LM曲线斜率的决定因素四、 LM曲线的移动第五 节 产品 市场与货 币 市场的一 般均

11、衡 : IS LM 模型( 1 课时 )一、两市场中收入 的决定二、两市场中收入 的变动第四 章 思 考题 ( 课后习 题 、 习题 册 、 本章 难 重 点)第五 章 总需 求总 供给模型( 5课时)15 LM 模型存在以下三点不足:第一,它没有分析劳动市场,不知 道两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是否为充分 就业收入;第二,它没有说明一般价格水平对总支出与均衡收入的影响;第三,没有分析总供给变动对收入的影响。本章引入一般价格水平与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货币市 场与劳动市场三市场中,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研究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第一 节 总需求 曲 线:AD 曲 线 ( 2 课 时 )一、总需

12、求的含义 、构成与限定二、总需求曲线的 推导三、总需求曲线向 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三、总需求曲线的 移动第二 节 总供 给曲线: AS 曲线( 1 课时)一、一般价格水平影 响 总供给的机制二、宏观生产函数三、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四、长期总供给曲线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第三 节 AD AS 模 型对现 实 经 济的 解 释( 2 课 时 )一、充分就业均衡与物价稳定二、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及其对策三、高涨的说明及其对 策四、滞胀与正统凯恩斯 主义失灵五、新经济的说明与对 策第五 章 思 考题 ( 课后习 题 、 习题 册 、 本章 难 重 点)第六 章 通货 膨胀理 论与失业( 5课时)在经济波动或商业周期

13、中,通货膨胀与失业常常交替出现。本章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失业 理论( 2 课时 )一、失业的含义与度量二、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三、周期性失业四、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奥肯定律五、降低失业率的措施1 .降低周期性失业率 的措施2 .降低自然失业率的 措施3 二 节 通货 膨胀理论 ( 2课时)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种类与衡量二、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型的通货膨胀2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4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5 .结构性通货膨胀6 .其他三、通货膨胀的成本四、通货膨胀的影响1 .对收入与财富分 配

14、的影响2 .对资源配置的影 响3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四、通货膨胀的对策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课时)一、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二、附加预期的菲利 普斯曲线第六章思考题(课后习题、习题册、本章难重点)第七章宏观经济政策(8课时)凯恩斯认为,有 效需求常常不足,导致非自愿失业。为了增加就业,政府必须采取 相应的政策干预 经济。本章利用IS-LM模型,介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 说明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的工具、种类、使用原则、作用机制和效果大小的决定因素等 问题以及关于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的争论与实践分析。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1课时)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宏观经济政策种类第二节财政政策(3课时)一、财政的构成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三、财政政策的种类 及其使用原则四、财政政策的作用 机制与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五、功能财政与平衡 预算六、赤字与债务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节货币政策(3课时)一、中央银行的性质和 职能二、货币乘数三、货币政策工具四、货币政策的种类与 使用原则五、货币政策的作用机 制与决定货币政策作用大小的因素六、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重要的原因七、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第四 节 总需 求管理与 总 供 给管理 政 策 ( 1 课时 )一、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二、总供给管理政策第五 章 思 考题 ( 课后习 题 、 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