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359268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一教育学考点学校教育的三要素要素学习者教育影响含义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考点教育的功能1.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

2、能3.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考点教育的起源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 (上帝或天) 所创造的, 教育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米丁斯基、凯洛夫需要的辩证统一。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2. 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3、;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 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 诱导。3. 墨家的墨翟: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 、“闻知”和“说知”三种途 径。4.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5. 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的提倡者。6.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7. 古罗马的昆体良

4、:著有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考点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康德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著作教育观点新工具 号1.科学归纳法第一人。2.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一文中首次指出, 应该把教育召采用实验调查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中分离出来。法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大教学论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

5、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 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普通的人。学科的标志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 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 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爱弥儿于自然”。1. 提出“白板说” 。教育漫话2. 倡导“绅士教育” 。1. 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2.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林哈德与葛笃3.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德4.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1.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形成了传 普 通 教 育 学 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806)标志3. 提出“四阶段教学” 理论:清楚、 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教育 学作为一门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规范、独立的学科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正式诞生4. 教育性教学原则5.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1.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 ”、“经验中心”、“活民主主义与教动中心”。育2.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

7、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5.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 确定疑难所在; 提出解决3.问题的种种假设;1. 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2. 教育预备说。斯宾塞教育论3.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4. 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律表现启示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循序渐进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平衡性个体自身的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抓住关键期段的发展具有不平

8、衡性。互补性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和心理机扬长避短能之间可以互补。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群体之间的发展因材施教具有差异性。考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 遗传 - 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环境 -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 学校教育 - 主导作用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 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考点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1. 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 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1)身心健

9、康权( 2)人身自由权( 3)人格尊严权( 4)隐私权3. 财产权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考点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2. 连续性和广延性3. 长期性和间接性4. 主体性和示范性考点教师的职业素养1. 道德素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 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 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

10、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4. 职业心理素养(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考点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勒温曾在1939 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考点师生关系的内容1.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考点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 直观性教学原则4. 启发性教学原则5.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6. 巩固性教学原则7.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8.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考点我国

1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考点教学组织形式1. 个别教学制2. 班级授课制3. 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4. 现场教学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5. 分组教学6.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7. 特朗普制考点教学评价的种类1. 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 根据运用的标

12、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 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考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考点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2. 疏导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 知行统一原则5.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 因材施教原则考点德育方法1. 说服教育法2. 榜样示范法3. 实际锻炼法4. 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5. 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6.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考点良好班集体的特征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如下特征: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