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457356397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全国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第2讲散文阅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散文阅读考题展示(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耳边杜鹃啼 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

2、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

3、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

4、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

5、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

6、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考向分析散文阅读,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要考查内容,着重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品味鉴赏等能力。这些文章或托物抒怀,或抒情写意,或怀亲念友,往往文质兼美,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精神。散文考查的设题方式应与小说一

7、致,即一道多项选择题,三道主观题,其中一道为探究性试题,分值为25。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散文,要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宏观把握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仔细揣摩品味散文的语言,分析散文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例题】(2012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乡村铁质 刘向民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

8、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

9、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不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快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疾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餐

10、风饮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做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

11、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永远不能忘记乡村的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热点题型一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如: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

12、之情。B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自己的兄长,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在乡村;城市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让人厌恶,文章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思路分析:B项,作者并未“细致入微地描写”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同时描写的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项,作

13、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没有上升到“厌恶”的程度,“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答案:B、E技法解密 多项选择题考查面广,这里侧重谈一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1分析作品结构。散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线索和材料的安排顺序,即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线索在散文构思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作为线索的一般有人物、事物、感情等。2概括作品主题。散文的主题就是散文的“神”,散文的线索将众多与中心有关的、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凝结为散文的主旨。所以概括散文的主题需要先概括段意,再将所有段意提炼成一个集中的思想。热点题型二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

14、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如: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目的?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乡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答案设置也不要求全面解答,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本文的创作意图是表现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而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由此可挖掘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参考答案:意义:(1)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2)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3)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

15、市生活的依据。(4)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目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的土地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技法解密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文学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民族心理,主要指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16、,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作品中基本上是一个整体,以统一的形态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一般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体倾向性等方面入手。这里强调的是“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形象,分正面反面(侧面)、主要次要、主观客观、现象本质、基础发展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掘。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作者的创作背景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的创作背景指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微观的创作背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影响心境的主客观因素和创作意图等。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