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7213307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 至于运动心理学,其诞生时间更晚: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4、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才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一)动机的概念:动机(motive/motivation)是推动一个人

2、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人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动机的作用(基本职能) 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 指向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 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1、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2、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一些并非属于需要的心理因素也有可能成为行为的动因。三、动机理论的应用1、马斯洛(Abraham.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受人尊重

3、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3、目标定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是探讨那些心理和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感,这种主观能力感有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的理论。理论要点:1)任务定向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时,强调纵向的自己和自己相比较,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心理定向。2)自我定向是指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强调横向的自己与他人相比较,注重社会参考,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3)在体育运动中,目标定向可能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

4、趣,而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降低。第三章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一、情绪的知识点:“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机体都是有害的”。身体活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音乐调节:选择较轻快的音乐很重要。颜色调节:绿、蓝、紫(镇静);红、黄(振作、兴奋)气味调节:苹果(镇静)、茉莉、柠檬(精神集中)二、应激1、定义: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2、应激反应:指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3、赛利(Selye,1983)认为: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物过程,包括

5、应激源对威胁的知觉评价与情绪反应。它经历三个阶段:警觉期、阻抗期、衰竭期。三、唤醒(arousal) 1、定义: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四、焦虑(anxiety) 1、定义: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2、焦虑的反应形式1)情感自主的形式:表现为自主唤醒水平提高,苦恼和生理反应。症状:1)加快能源的耗竭。2)出现口渴

6、、呼吸和心跳频率加快。2)躯体行为的形式:表现为神经紧张过度增高。症状:1)肌肉发僵。2)肢体活动能力下降或运动协调能力下降。3)认知的形式 :表现为混乱的认知,烦躁的沉思。消极的思维以及诸如感觉不受控制的无指向思维。3、焦虑的分类对于焦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产生了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概念。1)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2)状态焦虑则是一种短暂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4、焦虑应用理论:1、驱力理论(Drive Theory)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

7、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DH。习惯与正确的和错误的反应所占的有时情况有关,习惯强度是完成专门技能任务时正确反应与错误反应的等级序列,形成优势反应:指那些习惯性的、唤醒水平升高时易诱发出的行为反应。结论: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唤醒水平的增高引起操作成绩的提高;反之,降低操作成绩。内驱力理论认为:唤醒与运动操作成绩之间实质上呈一种线性关系,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作成绩也随着提高。2、倒U形假说(Inverted U Hypothesis)该理论又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唤醒水平与运动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都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1)简

8、单的任务中,唤醒水平应较高。(力量、耐力、速度项目)2)复杂的任务中,唤醒水平应较低。(认知、脑力项目)3)中等偏上的唤醒水平对所有的活动都是适应的。4)按照设想,运动员要争取保持适度水平的躯体焦虑或唤醒(心跳、紧张或心神不宁等),以及较低水平的认知状态焦虑(害怕失败、害怕发挥不好等),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应该也伴随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和自信。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最佳机能区段,当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最佳运动表现。第四章 运动活动的归因一、Jones和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所谓“对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

9、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1社会赞许性2独特性3选择自由性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三、习得性无助感 1、概念: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

10、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3、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第五章 运动员的自信1、自信:指个体相信自己,对自己所知的事情、能做的事情或已做的事情确信不疑。2、自我效能理论: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

11、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1)自我效能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A 行为成就 B 替代经验 C 言语劝说 D 情绪唤醒2)自我效能对行为产生的作用:A 影响人的行为选择B 影响在困难状况下人的坚持性C 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D 影响人们在预期和实际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3)自我效能及自信心的发展与运动员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水平密切相关的。应用:要找到途径来帮助运动员体验成功。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一、运动中的空间能力1、概念:指知觉空间关系和表象物体位置变化的能力。根据一般常识,运动员此类能力明显高于常人。但由于空间能力仅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还不能说运动员的整体能力高于

12、常人。2、特征:1)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2)空间能力的遗传度最高。二、运动员与一般人的智力测验结果,结论是没有显著差异。第七章 运动员的人格一、人格评估包括测量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二、运动人格差异1、总的来说,可以证明参加不同类型运动的运动员之间存在人格方面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出现在参加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的运动员之间。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更加外倾、依赖、焦虑。2、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过人格特征来区分同一个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要求运动员扮演差异很大的角色的运动中:篮球的组织后卫、排球中的二传手、美式足球中的四分卫、足球(或冰球)中的守门员等,都可以

13、明显地显现出与其他位置运动员不同的人格特征。3、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随着积极的主力运动员在运动锥体上的位置的上升,他们在人格和心理特征上越来越相象。从目前得出的结论来看,女运动员与男运动员非常相似。第八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1、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根据感受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3、知觉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知觉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4、知觉的特征为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5、本体运动感知觉: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运动觉

14、、平衡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包括:本体运动动作、形态、方位、时间、速度、用力等感知觉。6、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过长期专项训练而形成的一种精细的以主体运动知觉为主的特殊知觉。它能对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水、空气)及专项运动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等做高度敏锐而精细感知、分化和识别,从而反映某种技能动作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动作与器械或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水感、场地感、器械感、球感等。 意义在于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操作的基础,也是熟练掌握复杂运动技能所必须的。如何获得速度感:速度感(田径、划船、自行车等)三个阶段:A脚步声的频率估计自己的速度,视野中

15、事物移动的快慢;B对肌肉的紧张度、后蹬的力度、幅度以及动作结构等各种复杂刺激的感知,逐步神经分化;C依靠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来判断和调节速度。第九章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1、按照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通过组块可以有效地提高短是记忆的工作容量。2、如何克服运动动作的遗忘?(1)只有当过度学习达到200%时,保持才能持久。(2)动作学习的当天,必须进行复习,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程度,遗忘则不易发生。(3)科学地分配动作的练习时间。(4)运动动作的学习应与运动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对动作概念和运动技能结构的理解,即加强运动住处的加工编码,使之形成运动信息的组块。这样既便于在长时记忆中储存,又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3、表象的定义及特性表象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应。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第十章 运动活动的思维过程1、体育运动中最主要的思维: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和直觉思维。2、想象:是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3、心理敏捷性涉及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