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179182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卒业:_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老/媪方/磨铁杵B.逢/老媪/方磨铁/杵C.逢/老媪/方磨铁杵D.逢/老媪方/磨铁杵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问之,曰:“欲作针。”李白好奇地问:“_”老婆婆说:“_”4老媪的意志可以

2、用成语_来形容。2.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选自晋书车胤传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恭勤:_ 通: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_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

3、丘:陈寔(sh),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时间)同行。因为_,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到_的转变。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书名)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门外戏_(2)日中不至_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

4、议?_4. 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少女:_故:_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_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_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开天地的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任写一个即可)5. 课外阅读。獐(zhn)与鹿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

5、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B.哪一个C.哪个人3王雱_(A.认识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6. 小古文阅读。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注释)抟(tun):把东西捏成团。剧务:工作繁忙。引:牵,拉。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A.女娲造人B.女娲补天2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_。3“力不暇供”的意思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4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_7. 课文

6、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_8. 文言文阅读。凿壁偷光匡(kung)街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i)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本文选自西京杂记,区街:西汉经学家。速: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1下列说法只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_)和(_)。A读“匡衡勤学而无烛”时可以这样停顿:“匡衡/勤学/而/无烛”

7、。B匡衡偷邻居家的蜡烛来照着读书。C这是西京杂记中的一个故事。D匡衡穿过墙壁到邻居家看书。2匡衡是一个_的人,我还知道跟他一样的古人是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家贫:_ 萤:_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意思是_10. 拓展阅读。故乡的芦苇(节选)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这时候,我和小伙伴

8、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我们被这美妙的乐音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喊着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剪下小片片,当做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哆!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1请在文中找到符合下面结构的词语。ABB式:_ _ABCC式:_2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3故乡的芦苇带给

9、“我们”哪些欢乐?试着写一下吧。_11. 阅读理解。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西京杂记)1解释下列词语。(1)逮_(2)愿_(3)给_(4)大学_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1)主人怪问衡_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邻舍有烛而不逮。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_(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_12.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

10、走取之,。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补全原文。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信然:_诸:_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_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_13. 阅读理解。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本文选自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_3请写出两个和“精卫填海”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_、_1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若:如果。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譬如:好比。瞳子:瞳孔。明:看见。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尝月下戏(_) A品尝看戏B曾经玩耍(2)人语之日(_) A对说徐儒子B说话的2在文中用“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_页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