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57177882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华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时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其中,礼居首,乐居次,并兼顾射、御、书、数,礼即规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性世界形式化的固定形式,是立身、处世、成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乐即音乐,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的具象化表达,具有调节生活,愉悦心身,陶冶情操的作用,与礼互为表里,是使人成仁的桥梁。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

2、的教育上,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孔子,必想到礼乐,他的礼乐教育是其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和体现。一、深窥六艺一六艺的来历夏商之时就有六艺,只是尚未臻于完善,乐居首位,礼排在从属地位。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终于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有射御书数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中:保氏掌练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而曰六乐,三曰吴射,四曰御,五曰九数。西周的时候,无论国学还是乡学,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因为学术官守,致使礼乐教育自与庶人无缘,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官学的重心在周宫廷,故而六艺只是宫廷的专利,到了春秋战

3、国时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都使得社会教育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做为成人的必修课也经孔子取精华去糟粕,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六艺的教材而实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六艺来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儒林列传也说:孔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论即去取,次即编排,论次之外就是没有孔子本身的东西。修起是使礼乐免于澌灭,也与著作不同,实则是孔子立

4、于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从此奉为儒家教育经典,指导着中国古代的教育,甚至时至今日,儒家教育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当下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二六艺的内容1、礼与乐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是国学所教,乡学有六礼,为冠、婚、丧、祭、飨、相见礼。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是周代之

5、礼,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常爱人,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体建筑精神生活空间的一种方法,成为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过分伤感,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

6、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所以孔子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不仅如此,乐还被视为培养成为君子人格的途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总之,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成,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2、射与御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二者即是军事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

7、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御也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从实用技巧训练演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礼仪活动,成为礼仪的内容,正合了孔子礼乐教育的思想之意: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3、书与数书、数二科,在六艺中是指书写文字、认知文字和算术,大概相当于当下的语文常识和自然科学。书也称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专注,六曰假借,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犬

8、子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他认为牛、羊这些字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的会意字。书有六书,数也有九数,包含有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数的内容之多也决定其用途之广,配用兵的人数,棺材的厚度,守丧的年数,礼让的次数等都是有明确规定,实则也是配以礼在实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礼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只有天子才能用有八行的乐舞,怎能随便在院落中表演?太不合礼数了!书、数是两门基础学科从小就开始学习,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三六艺应归属于礼乐

9、思想六艺虽各不相同,实则隶属于礼乐。礼、乐本为六艺中两个不同科目,但他们一旦和起来成为一个词,意义就大不相同。礼乐在周朝已经是一种制度了,它是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以乐和同共融,从而来维系等级观念的一种规范,借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射御被列为礼的一部分,书数也运用礼分列出各项条目。四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重要性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足见六艺地位的重要。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于六艺中,将

10、艺至于同道、德、仁一样的地位。朱熹也说:至理之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亦即六艺有双重性,即是道,也是技。可见,无论从哲理的层面论证,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阐释,六艺都是一个自然人成为适合当时社会的理想人的重要基础。二、浅探孔子音乐教育哲学 孔子其人和他的哲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言行语录被其弟子记录下来作为论语,最为重要的是,他开创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时至今日,儒学中合理的成分也得到了积极的运用。儒学,亦称为儒家学说,孔子是其创始人,经孟子

11、、荀子、董仲舒等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不断壮大,而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主脉。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为唯一。故而,孔门之学,亦称仁学。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六艺与仁学六艺是手段,仁学为目的。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六艺各个方面的训练才能造就个体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仁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个体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谐和的基本精神诉求。中庸以诚来概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12、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是对人施以六艺教育,所谓,立于诗,成于乐是也。1、爱人与有教无类孔子使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利一直以来都只属于皇家、贵族子弟,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但孔子曰:仁者爱人,他改变了这个局面,广收门徒,四处游学,平民子弟前来求教概不拒绝,他甚至认为不道德的人也有正直善良的本性,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这种是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平民不能受教育的状况,从而使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光芒四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有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达七十有二,而

13、我们熟知的颜回、冉有、子路等终成大器的贤达皆出身寒门,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对于音乐方面的教育,孔子更是立己又达人,在教育内容上选雅颂,还要像韶一样的尽善尽美,像关雎一样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礼乐教育是仁学核心礼乐制度兴起于西周,就是通过反对淫乐,采取节乐的措施,形成一种以乐附庸于礼的固定模式从而从思想、行为上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达到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目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亦有不同,如祭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祀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周礼春官诸侯宴飨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乐队歌舞队的编

14、制上更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这些规定无不是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进行礼乐教育就在所难免。孔子是礼乐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认为人就应该服从礼教,统治者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无以立。要有完美人格,要成仁,就必须凡三世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与乐互为表里,成为判断是否成仁的标准,而一旦被称为仁,就反过来看其人是如何对待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礼乐对仁的重要性,礼乐是成仁的基础和过程。即使任仁为贤也应选先

15、学礼乐之人,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吴从先进。论语先进意思是先修习好礼乐的是平民百姓地位低下之人,后修习好礼乐的是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如果选用人才,应选先修习好礼乐的人。孔子以六艺授予弟子,而六艺以礼、乐为首,礼乐教育也即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孔子教育哲学中重要思想之一在维护社会和谐、完善人格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六艺不只是六个科目和六种技艺,而是为政以德、成仁、为君子的阶梯和桥梁。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己。因而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音乐教育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于礼文之于礼乐达到智即,贤能目的,使社会合而为群、政是以合,因而孔子的复礼不是愚昧地维护阶级利益,而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风尚臻于完善的仁的最高境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